《中国的运河》

史念海/著

胡杨文化/策划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2年7月版

按:史念海,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所著的《中国的运河》是史先生推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的重要成果,史先生也以此书跨出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并开始思及历史上人类活动与地理变迁的相互影响。近日,山东人民出版社再版了《中国的运河》,经授权刊载其中一篇,标题为后拟。

宋代汴河的重要性

宋代虽以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为主要漕运干线,实际上汴河的运输量远在其他三河之上。就现在所能知道的数字观察,更可以证明这条运道在当时的价值太宗初年(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一年由汴河从江淮运来的米有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由黄河运来的只有粟五十万石和菽三十万石;由惠民河从陈、蔡运米的也只有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由广济河从齐、鲁运来的最少,仅粟十二万石。自此以后,因为国用繁多,各路漕粮也岁岁增加,就中以汴河增加的最多。当然江淮各地乃是食粮仓库,盛产米粮,应该比其他二路要多一点。太宗晚年(至道年间,公元995年—997年),由汴河运来的米已经增加到五百八十万石。真宗年中(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又增加到七百万石。神宗时定制,汴河每年要运六百万石,广济河要运六十二万石,惠民河要运六十万石。广济河和惠民河所运来的米多半是供给近畿军粮,确实输到京师的还是汴河和黄河。后来用兵西夏,西北所产的粮食都就地征为军饷。京师漕粮不能再希望由黄河运来,而专依赖于汴河了。就是广济渠,也有几次不通漕舟。应该运输的漕粮,更须借重汴河。宋人把汴河看得最为重要,远在其他诸河之上。太宗末年,汴河在开封附近决口,太宗亲自督工堵塞,一些扈驾的亲王近臣也都躬与其事,人人都泥泞沾衣。由这宗事看来,也就可以知道宋人对于汴河是如何的重视。

宋代的开封

北宋承五代之后,以开封为都城。开封也是在北宋时最为繁荣。开封的繁荣和运河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宋代的运河以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最为重要,这四条运河都经过开封城。也就是说,这几条运河以开封为中心,分别向外辐射,通到各处。

这几条运河中,汴河独居特殊地位。沿河的街道,市廛栉比。传世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对开封城内外汴河两侧风物盛况作了细致描绘,其中虹桥一段尤为人们所称道。汴河中,巨舫大舶满载货物,桥上大小车辆也都从事运输,还有一些驮载的牲口和肩负重物的人群,往来不绝。那座虹桥,竟无桥柱,仅以巨木虚架,好像一条飞虹,和桥名相符。这座虹桥的建设,显示出当地建筑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像这样的桥梁还有很多,看来是相当普遍的。正因为有这几条运河运输来各方的货物,开封城内大街小巷各种行业皆相当兴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逐一记述,历历如在目前。据说:“东角楼街巷,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而“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他如州桥夜市,更是直至三更。这里虽仅略举几宗,已可据以了解当时开封城内繁荣的景象。

汴河水道的问题

汴河诚然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可是汴河的水道却常常发生问题。汴河的水源是由黄河分流出来的,黄河所挟的泥沙很多,汴河沉淀淤积自然不能避免。若要使汴河的水量保持在一定的状况,就不能不常疏浚。宋初规定每岁疏浚一次,可是从那时起,汴河就已经频繁决口,甚至决口的地方就在开封附近。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6年),又规定三五年才疏浚一次;再后,竟有二十年还未疏浚过一次的。由于长期湮淀,有的地方的河床比附近的城市还要高。到了北宋后半期,京城开封东水门,下至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之中。这就是失于疏浚的缘故。疏浚时所费的国帑甚多,而失于疏浚,不仅冲没人畜田庐,同时也阻碍漕运,所以当时的人士就想把汴河彻底地整理一次,使它永远再不发生其他的问题。

汴河改道计划及失败

最初设法解决汴河问题的是邢用之。这位国子博士于太宗末年上书,请开白沟(在今河南开封市附近)自京师到彭城的吕梁口,全长共有六百里的运河,以通长、淮之漕。用之所建议开凿的运河,实际上就是恢复东汉的汴渠故道。他想把这条新河开成后,汴河就可以根本废弃不用。太宗已经接受他的建议,着手开凿,不料反对的人很多,竟有人说用之的田园在襄邑,他所以要开凿新河,是想避免他的田园遭受汴河的水患。这样一嚷,新河的工程就停顿了。

过了十年,到了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又有人建议另凿一条新河,来代替汴河。这条新河是由定陶附近分广济河水引到徐州,会于清河(泗水),还仿佛遵循古代菏水的遗迹,而稍有改变。这条新河开凿成功之后,就绘了一份图样呈到京师。真宗看见沿河地势高低不等,水流又很浅,还得经过吕梁之险,并不见得比汴河优越,就废弃不用。

后来到了神宗时候,王安石执政,又有人旧话重提。这次和前两次都不相同。这位建议的人,以为汴河所以常常淤塞,因为是汴河承受黄河的水流,其中所含的泥沙太多,若要根本改革,不如把汴口完全堵塞起来,改用汴口附近的京水、索水,采取闸坝的办法,存储水流,就可以行舟。汴河河身既已淤高,就干脆废弃不用,另由白沟开新河通到彭城。这个建议关系很大,就是神宗自己也迟疑不决。王安石极力支持这个建议,于是兴工开凿,过了一年,朝野上下都觉得不便,也只好停工。经过这几次的失败,废弃汴河另以新河代替的事情,就再不见有人提起了。

清汴和浊汴

导洛入汴的计划诚然不错,却还有一点缺陷。当时在广武山下河滩上所筑的大堤,目的本是阻挡河水南侵。但是当时还顾虑着两宗事情:第一,洛水高涨之时,汴河容纳不下,余水如何归宿;第二,黄河的船舶向来直入汴河,这时还希望保持旧日的成规。因为有这两点顾虑,所以筑堤的时候,在堤上留了一个斗门,使黄河和汴河不致断了关系。最初导洛入汴,洛水很清,汴河也就成了清汴。后来黄河大溜南徙,逼近大堤,河水就由斗门侵入汴河,这一下清汴又成了浊汴。黄河大溜南徙引起了许多人的忧虑,在导洛入汴以前,汴河承受黄河之水,原有一定的限度,过了限度;就把汴口封住,如今虽说是导洛入汴,实际上还是黄河侵入汴河,那条大堤上的斗门既不能自由关闭,而黄河大溜逼近堤下,万一大堤一溃,黄河全流就可一齐流入汴河,开封也免不了冲没之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哲宗元祐初年,就准许黄河的水可以酌量流入汴河。又过了几年,大家觉得从前那些人所忧虑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又专用洛水,不用黄河了。也有些人想在广武山附近另开一条渠道,不再依靠河滩上那条大堤,只是因循未果。好在到宋室南渡之时,黄河还没有完全侵入汴河,幸未酿成大患。

(本文节选自史念海《中国的运河》,山东人民出版社·胡杨文化,202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