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二年(1896),黄质夫出生在江苏仪征十二圩镇的一户贫农家。家中只有七亩半的田地,父亲到处打零工以勉强度日。1904年,8岁的黄质夫进入十二圩的仪征县第一所新式小学堂,先后读完了共9年的初小和高小,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考取了扬州的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师范本科生。

1920年,他24岁考入东南大学的前身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农艺系,首次接触到陶行知“经由教育创造一民主国家”的思想、理念,并深受其熏陶,他确立了用教育改造落后乡村的志向。成为陶行知乡村教育实践最早的追随者之一。他勇于探索乡村师范办学模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实用的、有成效的办学经验,为中国近代乡村师范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先驱。

国立东南大学校门

20年代创办界首乡村师范

百年前的中国千疮百孔,无数志士仁人高举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旗帜,为拯救祖国而奔走呼号。其中,有一位乡村师范教育的先驱黄质夫先生。1924年,在东南大学毕业后不久,黄质夫就到了苏北高邮市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率先创办的第一批乡村师范中的一所,也是较为出色的一所,从此黄质夫开始了他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

在高邮界首的荒地上,他带领老师、学生开垦种地,砌宿舍建校舍。学生在勤工俭学同时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迅速成长为有用之才。黄质夫走出了一条适合当时国情的、又快又好地培养农村师资人才的独特办学道路。

废墟上建成栖霞乡村师范

南京西北郊的栖霞山清幽雅致,在这里,黄质夫创办了后来成为全国示范的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8月底,北伐战争中的龙潭战役打响,栖霞山成为双方争夺阵地。栖霞乡村师范的前身——南京中学的乡村师范科成了营地,满院的大炮,激战时炮声震天,有时炮弹掠头而过。黄质夫就是在这个当口被任命为师范科主任的。他和几位同事与驻军周旋,直到9月初龙潭战役结束。

1937年黄质夫在栖霞乡村师范

硝烟还未散尽,1927年10月,同学们在残破的教室里开学。随后他开始设计学校建设,号召师生们自己的学校要自己建。他去江边扛运木料盖房,抬土运石修路。仅仅一年后,学校就新增了45间校舍,寝室、浴室、图书馆一应俱全。

1932年乡村师范科正式独立,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对于各种基本知识应有充分的修养”是栖霞乡师的培养目标之一。为了解决村民识字问题,黄质夫开办夜校,细致到设立问字处,任何时候遇到生字都可以去问。后来又设半日或季节性的简易小学。据统计,到1933年,乡师周围共建起16所小学,入学儿童多达800人。

南京市栖霞中学黄质夫先生雕像

兴办贵州最大师范学校

1937年11月,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至南京一线次第沦陷,中断了栖霞乡师10年的办学进程。黄质夫在前往汉口及贵州的流亡途中,担任起救助江苏师生的任务。

1939年9月,黄质夫被贵州省教育厅任命为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他上任后便提出了迁校之事,他认为“乡村师范,宜在乡村;边疆师范,宜在边疆”。当年冬天就由一名苗族学生做向导,跋涉黔东南山区十多个县,实地考察,最后选定湘黔桂三省交界的榕江县。这里离贵阳有400多公里,汇集了多个少数民族,选为学校新址。当地百姓也非常欢迎学校的到来,将一批公房、庙产祠堂,荒山、土地拨给学校使用。1940年,黄质夫带领150名师生迁往榕江,不久改称“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司。

黄质夫家庭照

迁址后,学校先后设立了师范部、简易师范部、耕读班,还在黎平县设立分校,最多时有16个班级,成为当年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

乡村教育新理论的实践者

黄质夫在多年办学中,主张“知行合一”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创新,为此提出一系列主张,经过各所乡师的实践,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质夫还提出“专业训练与生产劳动训练并重”;重视选聘优秀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其所主持的四所乡师中均实行科学化的严格管理;他甚至提出把学校办成改造乡村的中心的主张并付之实践。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的教学实践。在栖霞乡师,他规定学生须学会一二种乐器,毕业考试前出现秉烛夜弹、校园乐声悠扬的情景。学校还将课外活动视作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开展绘画、音乐、读书、作文、冬泳、园艺、标本采集等活动,举行国语(普通话)演讲、书法、美术、歌咏、专题辩证比赛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才能。栖霞乡师和后来的贵州师范的实践为乡村教育事业开辟了新境界,谱写了现代教育史的新乐章。

黄质夫:《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生产、劳动、训练》

1924年,黄质夫刚从南京国立高师毕业的就被派往高邮县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8月底,北伐战争时期,黄质夫被任命为师范科主任(栖霞乡村师范的前身),1930年因为政治风波,他离开栖霞乡师;第二年前往浙江湘湖乡村师范任校长九个月;1939年9月,黄质夫被任命为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这样,在20年间,他共创办和经营了4所乡村师范。

在创办乡村师范的道路上,黄质夫披荆斩棘,大胆实践,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前辈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成为我们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开拓科教新局面的宝贵财富。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黄质夫离开贵州返回江苏。此后从事农业改进工作,1963年去世。

来源:扬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