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谦虚公
系列:清代志怪小说趣味故事
故事正文
四川有个专门负责为官府送递奏折的邮差,名叫雷大头(原文无名)。有一次他接到三百里急件直送京师(即北京)的任务后便立刻动身,匆匆上路。
起初他还能风驰电掣地倍道兼程,但很快就人困马乏、疲惫不堪。那时节正值隆冬腊月,昼短夜长,没走多久即天色昏暗、日暮深沉。恰好途径一座破败的古庙,他寻思着在此小憩片刻,回回血,待圆月初升,再借助皎洁的月光继续赶路。
打定主意的他便下马入庙。但见枯枝败叶充塞着路径,似久无人迹。前后两重佛殿,香火早已断绝;东西各一厢房,西边的已然倾倒,东边的双门半掩,从门缝看进去,就横七竖八、稀稀拉拉地摆放着几口破棺材;大殿之后还有一个小院子,种有桤树数株,足有十围粗细。(“一围”为“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
大头将马拴在树干上,便回到前殿。他发现佛像座下洞穿中空,刚好可容一人进入,四周围着的木板倒是方便遮风避雨。于是他解下腰间的佩刀放在佛龛内,取出背囊中的被子铺在佛座下。他前脚刚躺好,后脚就听见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至近,顷刻间便到了庙门前。
大头盖好木板,顺着板缝向外窥伺。彼时月挂树梢,借着朦胧的月光,模糊间就能辨出个大致轮廓来:前头一五十来岁,骑着高头大马,长髯垂胸、挺拔伟岸的老者;他身后步行跟随着一名身姿健硕魁梧的少年。
那老者下马后将马鞭递给少年,自己则背着双手,快步踏进庙门。少年将马拴在了倒塌的西厢房廊柱上,随即快步跟上。老者让少年在大殿的台阶处铺上虎皮地毯,自己正襟危坐其上;少年屏息静气,诚惶诚恐地侍立一旁。
忽然,老者怒目圆睁、大声呵斥到:“老夫弱冠之年便开始行走江湖,虽是专做打家劫舍的勾当,但也讲究‘盗亦有道’。从未犯下乱杀无辜、奸淫掳掠的罪行,至今三十余载,侥幸依旧逍遥法外。扪心自问,究其原因,必是我坚守原则之故。你可倒好,刚拜在门下,便乱我法度。前不久那桩案子,若非我独自殿后,你们二十余人还能活命么?”少年闻言,汗流浃背、连连点头:“是、是,幸好仰仗师傅虎威,我等方逃过一劫。”
老者冷笑一声:“呵呵,后来你听说南村有个年轻守寡、独自抚养幼子的少妇。你居然登堂入室,奸其女主、杀掉孩子。如此心狠手辣,实在令人发指!苍天有眼,肯定不会饶恕你的。即便一时侥幸漏网,终究也逃不过被捕斩首的命运。待到那时,你可能还会招供出卖我。你自己掂量掂量,我能放过你么?”
少年此时已吓得毛孔悚然、面色惨白,他仓皇跪地磕头,连呼:“弟子罪该万死,愿受一切责罚,还望师傅息怒。”“我呸!”老者朝他啐了一口唾沫,狠狠骂道:“你还想摇尾乞怜?圣人之道,不外乎一个‘恕’字。你家也有妻子儿女,他们如果也是那般下场,你会甘心吗?废话少说。”言毕,老者抽出佩刀递给少年:“速速自裁以谢寡妇及其幼子在天之灵吧!”
少年接过刀,二话不说,朝老者再三下拜后,提刀抹脖、自刎而死。老者从容站起身来,望着少年的尸首仰天长叹一声,然后拾起佩刀,将血迹擦拭干净,重新挂回腰间,又把虎皮毯子垫在马背,一跃而上,接着扬鞭策马、飞驰离去。
大头将这种种看在眼里,惊愕之余,回忆起老者所言所为居然“盗亦有道”,
不禁又点头称赞。彼时月色正明,恰是赶路的好时机,他也不打算再睡觉休息了。刚准备去后院牵马,突然,从东厢房传来一阵尖利的嘶号,声音只刺耳膜,像是猫头鹰的啼鸣。
大头吓得哑然失色,不敢轻举妄动,便继续待在佛座下,透过门板缝隙静观其变。不一会儿,东厢房的房门“吱呀”一声,缓缓开启,有个长约一丈有余(3米多)、遍体布满白毛、瞧不清其它细节的玩意儿快步走到院子中央。
这家伙抬头望向月亮,其目光炯炯犹如闪电。再低头看到那少年的尸首,不禁抚掌狂笑。它先是用后脚揣着试探,尔后弯下腰身抱起尸首,一把扒光衣物裤衩,又将脑袋“咔嚓”拧了下来,丢弃于地。从脖颈断处喷涌而出的鲜血被它一饮而尽,接着开始嚼肉啃骨,“嘎嘣”作响,就好似猫吃老鼠。
待到吃干抹净,它再捧起少年的头颅,旋转跳跃、手舞足蹈、乐不可支。这时,从远方隐隐传来村落中的公鸡打鸣声,那怪物丢掉头颅、仓皇四顾,然后对着月亮一面拍手,一面狂笑,露出满口阴森森、白花花的利齿,完事后即大摇大摆、慢慢悠悠地返回进入了东厢房。
大头这辈子哪里见过这等阵仗啊!早已惊得毛骨悚然、汗流浃背,他蹑手蹑脚地将奏折密信裹在被子里,又将被子系在背上,悄悄摸到后院牵走马,刚出古庙,便一跃而上、策马狂奔,一口气跑出五里地去。
他忽然一摸空荡荡的腰间,猛拍脑门---“啊呀,不好!跑得太急,忘了我的佩刀还留在佛龛里头!万一那少年的残尸被人发现,加上佩刀上还刻有我的名字,到时候恐怕我百口莫辩、难辞其咎,十有八九要吃人命官司!”
大头想到这,正准备返身回去古庙取走佩刀:“那东厢房的怪物会不会听到动静便出来害我哟?我哪里是它的对手啊?”大头思来想去、左右为难:“公鸡打鸣,那家伙就躲进房内,恐怕不足为虑,我还是斗胆回去一趟吧!”
打定主意的大头,调转缰绳奔回了古庙。他在庙门前悄悄下马,踮着脚尖快步溜进大殿,直驱佛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拿走佩刀。这时,东厢房里头的棺材板儿又一阵格格作响,听得大头浑身战栗、头皮发麻。他毫不含糊,飞身上马、绝尘而去,闷头跑了五十里,看到天空泛起鱼肚白,心里才稍微踏实了点...
故事出处
上面这则故事原题《摺差》(即古代为官员传递奏折的邮差),出自清代“道咸同时期”(道光、咸丰、同治)安徽桐城文人许奉恩所著的文言志怪笔记小说集《里乘》。
该作品成书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含小说190篇。是一部以劝惩为意旨,兼有《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优点之佳作。书中官场科场、民俗民风、家庭邻里、男女恋情、僧尼武侠、神鬼精怪,均有涉及。作者用其广博的见闻,圆熟的笔法,批判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态,揭露佛门败类的龌龊行径歌颂下层妇女的高尚品质,宣扬劳动阶级的豪爽侠义等等。其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成功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百态图。
《里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与人民的精神需求,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具有积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结语
在原文结尾处,按照志怪笔记小说的习惯,作者“里乘子”对上述故事作了
点评:“那老者真是‘盗亦有道’,他所说的无外乎天理人情。可谓‘盗不盗,非常盗’。那少年则死有馀辜,最终尸首葬于怪物之腹,也算是遭了报应。偏偏路过的雷大头,本只想找个地方歇脚,不曾想撞到这两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咄咄怪事。他还敢回去取刀,真是个懂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道理,有胆有识的好汉。我今天读到这则故事,依旧感到毛发直竖、不寒而栗呢。”
“没头没尾”是古代志怪故事中的通病,上则故事中的怪物究竟为何?缘何藏身于古庙弃棺之中?为何见月起舞?为何害怕鸡鸣?我们皆不得而知。但上文中的场景描绘,离奇诡吊、惊心动魄、恐怖血腥,有较强的代入感,实属上佳的电影脚本素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待发掘的文学素材非常可观。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利用电影等视觉艺术,将古典文学作品中那些画面感十足的片段转换到大荧幕上。如此一来,不光是我们这些观众能饱眼福,此举亦是赋予古典文学作品一种新的艺术存在,岂不两全其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