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之下,四川盐亭县正全力抗旱。
8月23日9时23分,盐亭县气象台对8月8日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进行第15次确认:预计我县所有乡镇(街道)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以前这种极端天气最多持续两三天,这次竟然这么久。”盐亭县文通镇桥梁村李家国(化名)老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他今年74岁了,却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炎热的夏天。持续高温少雨,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
有的村子日常用水出现困难,当地组织消防全力保障。文通镇金牛村党总支书记何明容说,从7月16日开始,县消防救援大队每两天送一次水。这段时间,她每天睁开眼睛就翻手机上的天气预报。
“上高中的时候,地理老师跟我们讲,盐亭是四川盆地边缘一个‘缺缺(缺口)’,留不住水。”盐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松说,为了将水“留住”,近几十年来,盐亭兴修水利,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改写了盐亭“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历史。然而,面对今年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盐亭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消防送水下乡
8月19日15时,两辆消防车从盐亭县城出发,驶往文通镇金牛村,为村民送去饮用水。
文通镇地处盐亭北部,由以前的石牛庙乡、黑坪乡合并而来。从盐亭县城到文通镇金牛村,30多公里的乡道,消防送水车走了近一个小时,“装满水的消防车行驶时水会晃,所以不能开快了。”盐亭消防救援大队指导员李希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亭县文通镇是全县海拔最高,也是最缺水的的乡镇。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亭消防救援大队从七月份开始为文通镇金牛村送水。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他说,每天“200多张嘴”等着喝水,不这样拉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是当地养殖户,家里养着200多头山羊,还有猪和鸡。这样用三轮车来拉水的都是用水大户,除了养羊的,家里要么养猪,要么养牛。
李希军说,每次过来都是两辆送水车,总共载水20吨左右,一车水当场分给村民,另一车水则全部抽入一口集体水井,存起来。第二天水不够用的家庭可以从井里取水,这样送水车就不用每天跑一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防救援大队将送来的水存入村集体水井中。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一路上李希军的电话不断,都是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往各地送水的求助电话,他的处置几乎已经模式化:询问地点,商量送水时间,然后挂断电话,通过电话、短信或对讲机将任务布置下去。
据李希军介绍,盐亭县消防救援大队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安排下,7月16日就开始往文通镇送水,已连续往该镇送水半个多月。另外还有云溪镇、岐伯镇、黄甸镇、富驿镇也需要不定期送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通镇村民浇水灌溉抢救菜苗。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送水队保障养殖场用水
四川盐亭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产粮大县,生猪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的重点支柱产业,每年出栏至少在50万头。但持续的高温天气,给生猪养殖带来挑战。盐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了应急送水队,每天向县内的养殖户送水,缓解他们的用水难题。
盐亭岐伯镇生猪养殖户陈科说,养殖场里的2400多头生猪,还有一个月就要出栏,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使得养殖场蓄水池里的水已经见底。如果饮水问题无法解决,这批生猪没法出栏,起码损失500万元。
他说,生猪养殖,除了每天正常饮用需求,消耗最大的是清洁用水,必须要经常冲洗猪圈,保持卫生,猪才不会生病。所以,他的养殖场,每天至少需要七八十吨水。前段时间,每天醒来就想着去哪里弄水,养殖场周边的水源都利用起来了,但每天还有四五十吨的缺口。
政府组织的送水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农业农村局每天给他送四车水,用水难题得以缓解。
截至目前,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已组织消防车、各种水罐车为30多个养殖场送水1000多吨。
盐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仕通说,现在盐亭县生猪存栏是50多万头,已经有10多万头存在严重缺水,针对这种情况,该局组织车辆给规模养殖场送水,同时帮助群众寻找水源自救和给予一定的资金帮扶等,保障全县生猪养殖安全。
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
盐亭老一辈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最为干旱的年代,一户人家来了客人,主人拿出最珍贵的白米面待客,但家里没水,于是找邻居去借,没想到邻居家水也不多了。于是,找了三家邻居,一家借半碗,三个半碗水凑一起,主人家才勉强将这碗面给客人煮上桌。
这个故事,是盐亭历史的真实写照。
盐亭县地处四川盆地中北部,刚好在涪江和嘉陵江分水岭位置上,就像一个“鱼背脊”,一旦天旱,这里最先没水。据公开资料,盐亭县水资源总量11.798亿立方米,但大量流泄的洪水占8.47亿立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盐亭全县有小微水利和堰塘3000多个。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盐亭人一直在想方设法挖塘掘堰,把水留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盐亭开始大规模建设小微水利。
据盐亭县水利局干部蒲静说,现在全县有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171座、山坪塘3300多口,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留下来的。但这种小型堰塘的储水灌溉能力非常有限。对于当时的黑坪(现文通镇)乡、黄甸镇、富驿镇这种老旱区来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盐亭要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就必须要有大库容水库。
1993年,两岔滩水库建设完工,这是盐亭第一个中型水利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完工的盐亭县莲花湖水库。

两岔滩水库竣工后,更名为莲花湖水库,水库位于盐亭县双碑乡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62.6平方公里,水面面积5400亩,总库容355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配套有总干渠一条、三条分干渠、两条支渠,总长75.78公里。水库控灌区包括灌溉莲花湖乡、大兴乡等6个乡镇,当前实现灌面4万余亩。
2022年,盐亭金峰水库竣工,这是该县第二座中型水库。该水库是四川省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中的一座囤蓄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完工的盐亭金峰水库。盐亭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盐亭当地媒体今年8月19日报道,武引二期富城支渠已全县贯通,灌区群众不再“靠天吃饭”。
盐亭武引局副局长蒲东告诉澎湃新闻,2000年,武引一期工程盐亭灌溉渠通水。设计灌溉面积6.2万亩,5个乡镇、16万人受益。武引二期盐亭灌溉区设计灌溉面积40.23万亩,目前已经建设完工140余公里,渠道保灌面积20余万亩。目前,武引二期灌区中小渠系已全面完成,田间工程续建配套将在十年内完成。整个项目实施后,将建立覆盖全县的水利供、引、灌网络,彻底疏通盐亭水利大动脉,50余万群众受益。按照如今的基建速度,盐亭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不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引二期盐亭灌溉区一处刚完工的支渠。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据公开资料,武引工程,即四川武都引水工程,因从江油市武都镇的涪江取水而得名。这是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项目,不仅具有防洪、灌溉、生态环保、国土资源保护、工业、生活供水、旅游功用,还具有发电能力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主要服务于川西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