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遇到家庭发生矛盾,尤其是男女私通的秽乱丑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聪明的人也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然而,某户人家发生了一桩和尚秽乱私宅的丑事,小姑子和嫂子对簿公堂,都说对方不守妇道,干出了伤风败俗,丢人现眼的丑事。

县太爷能力有限,审不出子丑寅卯,只好以尿遁的方式溜之大吉。谁知一个路过的老汉三言两语,抽烟的工夫就解决这桩棘手的丑闻公案,找出了真正的秽乱人。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话说,明朝正德的年间,襄阳府发生一桩风月奇事。

张家的儿媳妇谢小翠哭哭啼啼跑到县衙门口击鼓喊冤。状告自己的小姑子秋莲和公婆胡氏。

原来,小姑子秋莲和铁佛寺的圆通和尚躲在闺房里私通,做出了丑事。恰好被她撞见,看得真真切切。

身为张家儿媳妇,谢小翠自然要维护婆家体面,所以并没有当场揭穿。而是将此事说给公婆胡氏,希望她对小姑子严加管教,维护门风。

谁知,公婆胡氏袒护女儿,为了掩盖她女儿的丑行,竟然颠倒黑白,唆使女儿反咬一口,诬告谢小翠与圆通和尚私通,怂恿谢小翠的丈夫写下休书,将她狠狠打了一顿,逐出家门。

谢小翠挨了打还丢了脸面,心中义愤填膺,求知县老爷为她做主,讨还名誉公道。

说罢,谢小翠声泪俱下,连连磕头。

当地知县名叫范通,人如其名,脑满肠肥,草包一个。当即将圆通和尚以及胡氏、秋莲传到县衙,开堂审问。

一听说是风月丑事,来看热闹的人潮水般地涌进了县衙大门,堵得水泄不通。然而范通审了半天,却是满头大汗,双脸通红,支支吾吾做不了决断。

原来胡氏和秋莲一口咬定是谢小翠做出了丑事,羞愧难当之下倒打一耙。圆通和尚也爽快承认和自己发生关系的是谢小翠,并非秋莲。

按照三人同时证明,足以说明谢小翠做出了丑事,事后诬告他人。可是谢小翠神情悲痛,把头磕出了血,愿意以命为证,秋莲才是作奸犯科的真凶。

范知县看看哭哭啼啼的谢小翠,又看看怒气冲冲破口大骂的胡氏母女二人,迟迟做不出绝对,眼睛溜溜一转,索性以尿遁为借口,宣布暂时退堂,择日再审此案。

范知县虽然溜了,但众人还没看过瘾,议论纷纷不肯离去。谢小翠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只顾着掩面痛哭,胡氏母女得意洋洋,又骂了几句脏话,朝地上吐了一口题目,这才洋洋得意出了门。

然而……

“慢着,县太爷上茅房,不等于这件事没人管。我只用做一件事,就能知道谁在撒谎,谁被冤枉。”

胡氏眉头一皱,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陌生的老头神情自若地抽着旱烟,一吐三个烟圈。犀利的眼神犹如一把利剑,让人心中不由一惊。

“你又不是县太爷。猪鼻子插大葱,装象。跑到大堂撒野,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

老头哈哈一笑,说道:“我有没有这个道行,那就要看看你们敢不敢留下来。免得待会儿揭穿了你们,还说老汉没提醒。”

“哼,留就留,谁怕谁,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你要真有本事,那就让这个丢人现眼的贱婢,再出一回丑。”

说罢,胡氏冷哼一声,扭着肥硕的臀部又站到了谢小翠的对面,满脸傲慢之情。

老头也不废话,又连抽了几口烟,把烟袋锅子交给了秋莲,吩咐道:“你把烟灰磕在和尚的头上!”

秋莲大吃一惊,拿着烟袋锅子犹豫不决,胡氏狠狠瞪了她一眼,这才慢慢走到和尚面前,不轻不重敲了几下。

和尚被烫得龇牙咧嘴,然而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老头点点头,接过烟袋锅子,又抽了几口,而后交给谢小翠,让她也敲几下和尚。

谢小翠怒气冲冲冲向和尚,双手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向和尚的头上狠狠地砸去。只听“啊”的一声,和尚一声惨叫,头上的鲜血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众人顿时看呆了,不知老头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老头轻轻磕掉烟灰,两眼扫视了一下满院子看热闹的人,大声说道:“乡亲们,你们大伙说,这姑嫂二人究竟谁说谎,谁受冤?”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道:“小姑子说谎,嫂子受冤!”

老头怒目圆睁,几步冲上大堂,拿起惊堂木用力一拍,怒喝道:“大胆刁民,快快如实招来!”

秋莲吓得脸色煞白,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如实招供了自己和和尚私通,诬告嫂子谢小翠的事情。

老头回头问和尚,和尚也是一脸沮丧点头称是,承认了实情。

朗朗乾天,所有人听得清清楚楚。衙役连忙回到后院,向范知县禀告事情经过。

范知县喜上眉梢,立刻装模作样地从后院走出来,命令衙役将和尚和秋莲关进大牢,胡氏也被作伪证,当堂挨了二十大板,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同时宣判休书无效,谢小翠的丈夫来县衙向妻子公开赔礼道歉。

大家唏嘘不已,对那个貌不惊人,断案入神的老头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回头一看,老头早就悄悄离去,不知所踪。

故事讲完了,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