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来源 |《青年中医成长之路》

因为杨海鹰老师对刘力红老师的一个提议:“《思考中医》出来了,中医是不是真如你说的那么好,你现在还是一个思考,能不能让它落地?”于是就有了2011年同有三和中医的创建。

作为一个定位为教育传承、学术研究和养疗服务的平台,其实需要有一支给力的管理团队。彼时除了刘力红老师本人,只有善东湛龙华先生做过管理,秉着扶上马送一程的态度,湛总带了半年的管理后因自家公司业务繁忙而退出。

同有三和不得已迎来职业经理人的时代,而医疗毕竟还是专业的事情,在一大波学生里,我最早从事临床,于是就被赶鸭子上架般地开始负责临床的管理工作。但初期因为各种客观因素,同有三和的临床开展还只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直到2013年年底,因为一场变故而临危受命,在杨海鹰老师、刘力红老师的主张下,开始负责创办同有三和的第一个正式医疗机构——南宁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总部投资了200万,还记得杨海鹰老师笑眯眯地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吧。这200万就当作学费,要是玩完了也就完了,完了我们也认了。”话虽这么说,但我知道老师们对这个机构还是抱着很大希望的。

于是从2013年年底开始,我和同事跑遍整个南宁市区到处找合适的地方,当时的政策并没放开,设置医疗机构还有诸多的限制,譬如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层高、消防通道、周边环境、居民同意等,需要工商局前置审批,命名核准,符合资质的业务负责人要求,还要考虑停车、交通等问题,相比现在仅需备案手续而言复杂得多了。

大约寻寻觅觅了半年,终于找到了门诊部现在的所在地——青秀区云景路10号。地方找到之后,为了降低租金和停车位问题,找了许多关系,还给业主老板递交了申请,来来回回跟业主去磨,直到业主将租金降到合理范围。租赁协议签下来后,我向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仁爱分院正式递交了辞呈。院长感觉惋惜,但也出于理解,同意了这个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办理医疗机构设置过程中,由于受命名的限制,几番与辖区卫计局交涉,原本只是想设置一家小而美的中医诊所,但最终只能设置为中医门诊部,并且为了满足门诊部的建设标准,还必须有化验室,聘专职人员。其实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拥有强大的检验队伍和设备,相对我们这样的民营门诊部,有多少人会在这里做检验呢?我们的医生实际也更愿意将需要化验的工作推荐给大医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策上的一些滞后。直到出现一些专门的检验机构和医疗机构联合后,情况才有所改观,这已经是后话了。

在整个门诊功能的设计上,也颇费心思,比如既要符合医疗机构设置的标准,又不能失却传统中医的特色;既要保留中医的特色,又不能古板仿照传统。如何布局候诊区域,让病人一踏入医馆,浮躁的心能沉静下来;如何合理地设计药柜,提高药房人员调剂中药饮片的效率;如何有效利用空间,让三和讲堂在不讲课的时候作为医疗区域使用;甚至地砖使用什么材质,才能既美观又防滑;灯如何布置,才能既节能又照明;洗手台要留出儿童专用的……陆续与装修、卫监、工商、税务、城建、环保、消防、广告设计等机构打交道。这一切完全打破了我只是想做个中医,给人把脉看病的想法。而这仅仅只是开始,更多的考验还在后头。

随着硬件搭起来了,门诊该怎么经营?我们究竟是不择手段以盈利为目的,还是以解除病苦为目的?或者在解除病苦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回报?对同有三和而言,从一而终的初心是“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我们理所当然选择的是第三种做法。

然而万事开头难。医馆成立初期,医师团队平均年龄大约也就30岁,人家都说中医要看老的才好,我们这支年轻的队伍看起来羽翼未丰,患者会信任我们吗?身在广西首府,各方面的医疗资源都很丰富,有省中医院、各附属医院,有各种退休专家设立的诊所,中医馆也很多。就凭我们这几个小年轻,都还只是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连个副主任医师头衔都没有,要想在同行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想想还是有些艰难的。

当时医师诊金还做了巨大调整,这也是经过反复讨论的。我在公立医院待了十年,门诊和病房都干过,公立医院这么强大的体制,中医一贯是式微的,在中医院里也还只能偏于一隅,纯中医项目在整个医院的收入占比里是比较低的。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政策规定的收费标准,当然也有医术原因、管理原因。那么医院里门诊中医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科室相比是很惨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5年的南宁,公立医院的专家号还只是8.5元,一些民营的诊所诊金最高也是10元,我们还没辞职之前,在公立医院出门诊也就是1.5元、2.5元的挂号费。可是,要知道当时去洗一个头发,理一个发就已经可以收取几十甚至上百元了。街边擦皮鞋的阿姨,几分钟擦一次皮鞋也都可以收取2~5元,而我们专心学习了至少8年以上的中医,一出手就是挽救人的病痛疾苦甚至生死,却生生还不如美容理发店的理发师。

这样的价值取向,还有人愿意为中医付出吗?不会啊!生存问题就能让你选择离开这个行业。如果同有三和还套用公立医院的模式,一场预算下来,估计连房租水电费都交不上,这样的设置令中医没有活路,如果没有改变,谁还会干中医?如果自己都没能立起来,还谈什么利益别人呢!

另外我还做了一个变革,打破了以前吃大锅饭的做法,医师们各自要凭本事吃饭了。综合几个因素,大家都非常忐忑,到底能不能活下来?

8月份的时候,刘力红老师向我推荐了《墙上的咖啡》,讲的是一个美好的助人与受助的故事,老师还问我知不知道“异熟果报”,这是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讲的是目连尊者告诉他的胞弟如何布施获得财富的故事。只要播下一颗善的种子,总会异时而熟,绝无差误。老师说,要有收获,就要先付出。要想有财富,就要先布施。

于是,从借鉴《墙上的咖啡》开始,2015年我们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开展公益诊疗服务,我们制作了“墙上的中医”,直接将诊疗费用贴出来,实际上就是提供免费的医疗,所有囊中羞涩的病人都可以去取用。

而这一举动也带动了其他一些爱心人士进一步参与捐赠。医馆又将捐赠放入墙上的中医,如此循环。除此之外,每月、每周都会安排义诊和公益讲座,形式和场地不拘一格,从只有三五个人的收听,发展到几十号,甚至数百人的现场收听,现在就已经变成网络直播,收听各类讲座的人数更多了。从医馆内部走向医馆外,走向小区、单位,越走越远,直至公益活动形成常态化。

有人问,你们白白地花了那么多时间,讲得口干舌燥,做了那么多免费的义诊,还送了那么多东西,不是很亏吗?恰恰相反,舍得舍得,从来都是舍在前,得在后,没有舍,怎么会得呢?中国文字的背后有大秘密,可惜很多人都轻易忽略过去了。

医馆第一年经营就有盈利了,第二年的门诊人次递增了80%多。医馆经营至今已有5年,看起来一年比一年好。从一开始的难招人、到有医师不看好而离职,到现在不少中医学子希望到南宁医馆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始至今,南宁医馆公益的诊疗、公益的宣讲、公益的平台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改进,在公益的道路上从未停过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馆经营初期,也曾面临过很艰难的境地,医师对收入提出过质疑,在当时如果参照公立医院,我们还是处于劣势。也因为这样,有小部分医师选择了离开,然而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共患难,咬牙坚持过来了。有一句话说,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有点不谦虚地说,同有三和中医在南宁的民营医疗机构里是榜上有名,而且还是名列前茅的。除了持续不断的公益,还真离不开大家的坚持。

而作为一家医疗机构,疗效是最基本的要素。疗效不好,宣传吹上天也没有用。如何获得好的治病疗效?当然是因为有好的传承。这里必须要感谢导师刘力红教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没有老师的传授,我们医师不会有这些看家本事。如果没有刘力红老师,我们也无缘亲近那么多的学术法脉。如果没有各法脉的传授,可能我们至今还在医学的道路上颠沛流离。或许有人天赋异禀,但作为大多数的我们还是需要有师的传授。因此,我们几年来,所收获的成长,不管是专业技术也好,还是个人内心的变化,都离不开导师的引领和各个法脉诸师的点拨。

因此医馆开设的主要诊疗项目,基本上都是有传承的几个法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躺在上边吃饭了,其实还需要通过反复地学习,不断地训练。早期刘力红老师还通过疑难病例的带教来带我们,平时大家手上的疑难病例,借此机会向老师请教,而老师也一一指陈思路和方法,一来二去,大家成长很快。

大家通过经典的学习、临床的感悟、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等方面来抱团学习,互通有无。学习内容当然还包括西医的内容,主要涉及临床常见各种急症的辨识和处理。所开设的项目要求给全员进行基本教学,比如五行针灸的基本知识、经络的基本知识等,医护以外的员工也要对医馆开设的项目有基本的认识。

记得大约两年前,医馆来了一个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老年女性患者,血小板指标长年都在7000个\L左右,经常自发性出血。当时还在住院,到医馆来想开中药吃。就诊时陈诉走路时感觉有一条腿有点拖,视物有瞬间的模糊。我问她是否已经向管床医师汇报,病人说汇报过了,但是管床医师没有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建议。我要求她马上到附近的医院急查头颅CT,检查结果出来发现已经颅内出血了。病人赶回了原住院医院,没几天就死亡了。

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年男性患者,由女儿送来,因为感觉父亲像感冒了,希望中医给开一点感冒药。这个患者进门的时候,我和旁边跟诊的同门都闻到了烂苹果味道,一问原来是个老糖尿病了,但是从来没有规律用药和定期监测。于是马上令其家属火速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治疗,后来跟进打听了解到患者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死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医疗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医疗机构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提升医师的综合素质是必须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医生是万能的,或者认为中医就能治疗所有的疾病,又或者在拿捏不准时仍想用某种方法让病人做试验,这样只会将自己和所在医疗机构置于危险境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疾病面前,须始终抱有严谨好学的态度,即便我们只做中医,但是西医临床急症的判断和操作技能训练、医疗风险防范培训、院内感控的培训也是必不可缺的。而南宁医馆的这种训练已经形成常态化,每年必讲。

早年刘力红老师就专门提示过,希望南宁医馆往专科方向摸索。对此我们是有底气的,这么多年的临证,通过不断地病案总结,我们陆续将一些临床诊疗模式进一步体系化,延伸出了医馆的优势特色项目——比如助孕专科、抑郁症专科

据2018年官方数据显示,国内不孕不育发病率由20年前的3%猛增到12%。抑郁症发病率更高,近十年来增速约18%。现在的生活条件不可谓不好,这些病的发病率反而还提高了。内外部的各种因素让许多渴望孩子的家庭梦想止步,让9000多万人(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披露的数字)陷入焦虑抑郁状态。而医馆秉承的仲景钦安卢氏和五行针灸法脉,在不孕不育方面疗效显著,独特的针与灸,对抑郁症患者走出困境、重获新生有良好的助益。这几年来患者不断增多,大多数是口碑相传而来的。拥有优势特色的专科,对民营医馆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此外,还形成了医馆医师自主的专科培训,比如妇科、儿科的线下线上培训,带动了“百日筑基”进修项目,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学子,并探索未来三和书院的经典中医临床分院的教学模式(编者注:2021年10月30~31日 三和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修分院首届如期开班,刘力红老师亲临开班仪式,并现场授课)。中医学术的传承和源源不断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才是我们得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核心竞争力。

有好的医术,还要有好的武器,对内科医师而言,优质的饮片就是最精良的武器。从同有三和创建伊始,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扶阳学术流派重点研究室,就开始了原生道地药材的考察之旅。为了保障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医馆的饮片一定是使用道地药材加工,遵循古法炮制,没有额外的添加、掺伪、增重等暗黑操作。同一张处方,有患者偷懒在外边拿药,复诊时会主动说,吃起来味道差别很大,外面的药感觉怪怪的,还是你们的好喝!

个人能力和经验有限,但考虑到现在有意创业的中医同道对同有三和医疗运营的关心,我把参与筹建与管理同有三和首家医馆——南宁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的一些经历和体会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靖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 2002年至今,从学于知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修习经典中医以及传统文化,长期致力于中医扶阳流派研究与临床实践。 担任同有三和学术负责人,同有三和南宁中医门诊部负责人。

I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青年中医成长 之路》 ,由 同有三和基金会 整理”,作者/ 黄靖,版权归权 利人所有。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

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