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家庭财富积累和资本市场改革正在推动财富管理行业快速增长,但目前居民财富配置在不动产的占比仍然较高,居民财富结构处在重要的转型期。

2022年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的元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财富管理行业也步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从管理机构看,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在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财富管理时代,理财产品应如何研发、投资和管理?大资管行业又应如何乘势而上?

理财产品可重点聚焦三个领域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在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表示,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687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居民财富结构的深刻变化,带动了财富管理需求的迅速增长。

高盛高华证券董事长范翔预计,中国家庭可投资的资产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450万亿元左右,其中约60%将投放于证券、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非存款类的产品之中,市场潜力巨大。

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东海表示,银行理财产生于商业银行,居民对银行理财信任度高,社会接受度广。截至2022年上半年,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7万亿元,占比95%。理财产品通过投向债券、股权类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

在谈到理财产品研发时,刘东海建议,要聚焦于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养老理财产品。探索构建“银发场景”生态金融服务模式,发展养老理财业务,不断优化养老理财产品设计,持续探索拓展“理财+养老”生态,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注入长期限资金,推进长期限债券市场发展和权益市场扩容。

二是普惠理财产品。发挥银行理财普惠特色,保持稳健经营风格,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做好普惠主题产品设计和布局优化,满足更广大客户特别是县域人群、新市民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

三是绿色理财产品。要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把握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发展机遇,在“碳达峰”“ESG”等主题产品设计方面深度挖潜,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研发。

不断优化理财资产的配置结构

未来理财产品应如何投资和管理?刘东海表示,首先,构建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投研能力,挖掘和把握潜在的投资机会和价值。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投资探索,稳健实施大类资产的配置与轮动。

其次,结合客户需求、宏观环境和周期变化,不断优化理财资产的配置结构。居民财富管理和跨期配置需求为理财管理引入了长期和稳定的理财资金,未来理财资金要逐步改善以固收类资产、短期限资产配置的格局,不断优化配置结构,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权益类资产、长期限资产的配置力度,通过资产在跨期、跨行业、跨区域的均衡配置,抓住各类投资机会,实现资金的高效增值。

再次,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创造价值。在理财客户预期尚未完全适应净值化转型的情况下,理财产品对各类风险的承受力较转型前更敏感。未来要坚持多元均衡的配置思路,丰富风险防控手段,增强理财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要通过行业、主体的分散化投资,避免过度集中,有效抵御信用风险;要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多类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对冲、分散市场风险,以配置创造价值;要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风险和收益平衡的基础上,提高风险收益性价比,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把握机遇 大资管行业乘势而上

面对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大资管行业应如何乘势而上?黄朝晖表示,未来,作为资本市场参与者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强化金融体系基础性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投融资机制,吸引中长期资金,使其“愿意来、留得住”,还要发挥多元化资产创设和价格发现的专业优势,为居民财富跨周期配置做好资产供给和投资配置。

黄朝晖建议,第一,立足国家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发创设长期优质资产。第二,通过逐步完善人才制度,形成更完备、更稳定的投研梯队,拓宽产业视野,提升研究格局,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第三,树立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提升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契合程度,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第四,着力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杨冰表示,应打造“专业化、体系化、精细化”的资产管理平台,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与国民财富保值、增值。随着海外资管机构早已实现跨市场、跨品种、跨时区的全球化专业分工,我国资管机构要在各个领域不断做深做透,加大在研究支持、数据系统、品牌营销等各方面的资源投入,并设置着眼长期、合理的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