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音符,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因为热爱读书,所以脚下的路更绵长,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为了充实同学们的假期生活,提升同学们的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羊山中学东校区暑期举行了"读一本好书"活动。
炎炎夏日并没有削弱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同学们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了自己读书的一点一滴。
一字一句,都是成长的感悟;一颦一笑,皆源于读书的喜悦。在假期中,同学们不仅拍摄了短视频,还将自己对于读书的感受写了下来,记录自己读书时的启发和思考。
《人类群星闪耀时》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有感
八(45)班郑媛媛
"我想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群星闪耀的某些时刻——我这样称呼那些时刻,是因为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暂时的黑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通过这样一本书向我们表达:那些伟大的历史中藏着容易令人忽视的流光一瞬的闪耀时刻,而这些时刻可以媲美那些伟大的历史,是点亮黑夜的主要群星。
十四个故事,十四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拿破仑战败滑铁卢、南极极点的争夺,在不朽中寻找庇护的巴尔沃亚,攻克君士坦丁堡、《弥赛亚》清唱剧的创作重生,托尔斯泰的临终出逃……这些我们或耳熟能详或心灵震撼的历史背后,点燃其历史意义的导火索可能是一个副官,一个野心,一扇门,几个青年,一句话。茨威格善于发现那些历史细节,然后用细节勾勒带我们重返那些被"删减"的历史瞬间。正因如此,他才会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
读完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茨威格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不管是用旁白式的推测心理,还是直接大胆的补充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他都处理的恰到好处,把读者拉入当时的情境。换言之,当我在读故事的时,我竟觉得自己是主角了,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
除此之外,正因茨威格寻找历史中的细节一样,即使他添加了人物的心理,却没有模糊掉那决定历史的关键一瞬。如果说历史是一个雕塑家,那么茨威格本人就像他身边的一位明察秋毫的助理,不会错过那些精心的设计,但不"爱屋及乌",对待历史仍有鲜明的立场。
宇宙里一颗星星的光芒要想射进我们的眼睛里要飞过几十万光年;历史的夜空,人类的夜空浩瀚而深邃,而想要飞越这片夜空,那些伟大的群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勇气,而他们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历史的赠礼——不弃。
读完全书,我感慨历史的妙手神笔,我在思考这些"群星闪耀"的时刻教会了我什么?是应该保留野心,还是勇于抓住命运给的机会?是"细节决定成败",还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些问题是书里隐含的"矛盾",但这是这本书,甚至是历史命运般留下的未解哲思。答案或许就藏在茨威格写书的态度里——打磨每一个细节——打磨生活这块儿璞玉,最后我们会发现,闪耀的就是我们本身。
《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后感
八(42)班 张东萍
卡夫卡曾说:好书会像刀子插入你的心脏。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就是这样一本书。
故事里的主人公阿米尔因为对朋友的背叛而深深自责,但后来终于在直面内心的脆弱和自私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
阿米尔是富家少爷,12岁那年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哈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想要赢得最终的胜利就得抓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那个风筝。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横祸,阿米尔目睹了一切,但性格软弱的他选择了袖手旁观,并再次以错误的方式使哈桑离开了家门。
可人性是善良的,即使那么多年过去了,阿米尔仍会被一些事情勾起儿时的记忆,想起哈桑这个情同手足的家人。当他读到哈桑给他的信时,他才发现哈桑对阿米尔的只有爱与原谅,还有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原来一直都是阿米尔自己心中的阴暗面促使他不敢直面哈桑。
就像书中所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但是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
我想,时间并不能掩盖一切,但它却能告诉我们所有的答案,或许成长的本质就是一场自我救赎,我们明白自己的无能为力,也释怀所有的阴差阳错。
风筝是象征性的。他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无论意味着什么,只要我们勇敢去追,也一定会充实而美满。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读后感
八年级(46)班杨嘉宁
有一段时光,沉淀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有一座城,我来过,便也不曾远离。呼兰河,那是我一生的希望与憧憬。
——萧红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北方小城人们的人生悲喜剧。这里的生活如水一般平静而单调,但也流淌着虚伪与愚昧。
裂口的大地,卖馒头的老头,拉车的马,将我们带到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善良与愚昧,小城的单调与美丽,都在作者笔下来回更替,"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太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然在人间被吹打着。"
文章开始于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淹死过猪,闷死过狗,人也很难过去,有马倒在淤泥之中,人们却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周围看热闹。"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这正体现了旧社会人们一切都漠不关心,愚昧的思想。
书中有对小城人物朴实热情,勤俭节约,忍受痛苦,艰辛活着的赞美,更有对他们的麻木,保守,迷信的批判,对旧中国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悲痛,悲悯的情感基础贯穿始终。被人奴役却毫无觉悟的古怪的有二伯,艰强生活的冯歪嘴子和王大姐一家,都是在那个环境下,受到摧残和压迫的人,最令人惋惜的,便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小团圆媳妇,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姑娘,被胡家买来做童养媳,刚来时她健康,活泼,一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努力做事,而婆婆为了"立规矩",将她吊在房梁上用皮鞭打,打晕了用凉水泼醒了接着打,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将她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婆婆不是带她去看病,而是听信偏方,跳大神,吃神药,扎彩人附魂,用滚烫的开水洗澡,在村民的围观下将团圆媳妇脱了衣裳放在大缸里,烫昏了,又用针扎醒,浸泡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在无休止的折磨中去世了。
作者的叙述平淡的好像这种事十分平常,没有人为之同情,只是看热闹,热闹过后便都散了。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她婆婆害死的,不如说她是被封建的旧社会害死的,她虽然在呼兰城"病"死了,可她精神很健康,呼兰人的麻木和愚昧,被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荼毒的灵魂,才是真的生病了。我不知道在那个年代还有多少像小团圆媳妇一想遭受折磨的人,呼兰河小城是上世纪初中国所有乡村的缩影。但现在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摆脱落后、迂腐迷信知识的时代,生活在法律社会,但我们更要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在稚嫩的儿童的视角下,有着成熟的思考,以自己的童年回忆,拼凑出了当时北方小城的风土人情与历史风貌。呼兰河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但作者却用轻盈的文字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呼兰河,这个小城将永远刻在我心中。
《昆虫记》
作者:亨利·法布尔
读《昆虫记》有感
八(45)班 罗靖凯
烈日炎炎的傍晚,吃过晚饭,我和爸爸漫步在小区里,清风吹拂着花坛边的小草,突然,两只蝈蝈从草丛中"窜"了出来,在我和爸爸跟前欢快的玩耍。看到这一幕,不禁让我想起了暑假期间看过的一本书 ——《昆虫记》。
书中通过大量诙谐幽默的拟人化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昆虫的知识:从红蚂蚁回途,到灰毛虫的习性,从胡蜂的建窝方式,到它的喂养工作,从狼蛛的猎食方式,到克罗多蛛的房屋寿命,再从坚守岗位的隧蜂门卫,到圣甲虫运输粪球的模样……法布尔通过严谨求实的文字及各种通俗易懂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其次,书中也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惊人的魅力,翻开这本书,我们会发现:有些动物的生存技能,无论是曾经或现在,都高于人类。比如:蜘蛛结网捕食,它的网是不用借助任何仪器制作的,可它却可以造出堪称世界完美的几何图案,而蜘蛛放出的麻醉剂,成为目前人类所研制的麻醉剂之一。广大的昆虫界,可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人类通过模仿红蚂蚁、大孔雀来制作通讯工具,还通过模仿麻雀来制造仿生无人机等,可见,造物主赋予了每种生物应有的天赋,而法布尔则通过自己多年的钻研探究,通过著书向我们表明:人类并不是生物界最高的主宰者,我们应该放下姿态,谦虚的向其他的动物学习。
当然,要写出如此巨著,必须要有惊人的毅力、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坚持不懈的长年累计的观察。法布尔年少时因家境缘由,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但他仍通过自学,并获得某中学教员的职位,后来,他辞去原有工作,全力研究昆虫。当他在田间开展研究时,遭到了当时的昆虫学家们的反对,但他却始终坚信自己,并向昆虫学家们表示:你们探索的是死,而我探究的,则是生。由此足以可见,他对自己的信念,十分的坚定,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他执着、不惧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挫越勇。
《昆虫记》以人性,观虫性,以虫性,映人生。读完这本书,除了饱览书中形式各异的奇特的小生命以外,更使我懂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百折不绕,勇攀高峰。
在书中,我们可以体会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愿每位读书的同学,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