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有人说是“刘、邓、陈、谭、粟”组成的淮海总前委集体指挥?有人说是粟裕一手设计并指挥?还有的是总后方毛、朱统筹全局?用一句话说那就是“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大家看到的比较多的分析文章,就是“和稀泥”的春秋笔法,这类文章往往是从战略、战役、战术三个方面分层分析,让人读起来“看似明白了,却又不明白”。

明白的是这次战役是毛主席和中央的战略指挥,这是“万金油”的结论,用到哪里都能说得通,也不得罪人。

不明白的是,刘、邓、陈、粟、谭都参与了,各自也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除此以外又临时成立了个总前委,这个总前委说作用大吧,是临时成立的,作战的时候也没开过几次会,说它作用不大吧,这个机构名义上又是淮海战役前线最高机构。文章分析过来,分析过去,就是不说谁才是真正的指挥者,最后把读者绕了进去,还是一肚子糊涂账。

那么这么多文章,为什么会用这种“和稀泥”的春秋笔法呢?其中的原因很多,也很曲折,这里笔者不过多赘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着实事求是,不和稀泥的态度,笔者旗帜宣明的认为:淮海战役,就是粟大将指挥的,而且是从战役的最初设计到后来的推动发展,粟裕是关键的操盘手,也是战役的“灵魂指挥”。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战役是谁指挥的?我们不用像老专家们那样分析“一火车”,简单粗暴明了地来看军功,就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军功是最能体现战役指挥者出力大小。毛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大家想一想“刘邓陈”,都是久经战场的老帅,资历也在粟裕之上,为何毛主席绕过这些老帅,单独点名粟裕是“第一功”,这不就是从侧面印证了:粟裕出力最大,是实际的指挥者吗?

第二:看人事调动,淮海战役前,陈老总是华野一把手,“陈粟”配置正干得好好的,为何上级突然将陈老总调到兵力远不如华野的中野去当三把手,这是为啥?不就是为粟裕铺路,让粟裕成为华野一把手,统揽华野指挥吗?另一方面。不就是让陈老总作为华野和中野的“沟通桥梁”,起到润滑两大野战军协调作战,便于粟裕推进战役的实施吗?

第三:看战时电报,谁指挥的?电报里的白纸黑字是最好的史料,笔者摘录一部分粟裕建议发起淮海战役的电报:

“ 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从粟裕这封电报中,可以看出他建议是以“海州、新蒲、连云港、灌云”等地为战役目标,所以被称为“小淮海战役”。后来从战局的变化,“小淮海”又演变为“大淮海”,粟裕又多次发出电报,建议下决心在长江以北打大的歼灭战,从这些战时电报中,可以看出从战役的设计到后来的实施推进,粟裕是关键的推动者。尤其是在著名的“子养电”电报中,粟裕用了四个字“斗胆直陈”,来促使上面下决心打淮海,战役如果不是他设计全然于胸?他又为何敢这么大胆“斗胆直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我们来看“总前委”这个机构,战役有了指挥者,为何又搞一个总前委呢?其实这里面牵扯到一个两大野战军的沟通问题,因为战役规模非常大,超过一个野战军能够承受的范围,所以需要刘邓的中野打配合,而中野的刘邓明显资历更老,这个时候谁当指挥者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个时候,自然需要有个机构来把老帅们聚拢起来,把劲儿往一处使,而粟大将也不是贪功之人,所以就有了一个总前委的机构,其实所谓总前委也就是“传声筒”,战略层面由主席拍板,而不是总前委,而实际设计指挥,且设计战役思路的谋划者,还是粟裕。

第五:我们来说人际关系,有人说要指挥,就得有人服,当时很多老人不服粟,其实这个问题存在,但是问题不大。因为陈老总虽然去了华野,别忘了还有个饶漱石坐镇华野,他可是华野的又一大佬,他是一直支持粟裕的,同时再加上毛、刘在高层层面的支持,一些老人不服,那就是发发牢骚。如果一些人真的敢不服从粟的命令?饶能不管吗?!只是后期淡化了饶的作用,其实淮海战役饶的作用就和抗美援朝高岗的作用一样,那就是整个后勤的支援和保障,毕竟打仗打的是后勤。所以,有饶在,粟裕是指挥得动华野的。

接着,我们再说说幕后的一些大功臣。第一等功臣,当属郭汝瑰,他犹如孙悟空进入蟠桃园,把国军关键的战略决策都“摘了桃子”,第二等功臣,就是战场起义,直接给予黄百韬当头一棒的的张克侠,以及从黄维兵团中起义的廖运周等起义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示,没有高层和总前委的协调统筹,粟大将再能打,也绝不可能打好淮海战役,所以粟大将的高明在于,不贪功,而是将名面上的指挥权应交给“刘邓陈”,或者说是总前委,但是实际的操盘设计,还是粟裕。另外淮海战役之所以能打的这么出彩,我军的情报工作起了关键作用,在郭汝瑰的帮助下,当时国军的很多作战计划,其实早就摆在我军的桌面上了!相当于我军开了地图了,而国军两眼却一抹黑!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本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有说得不对的或者欠妥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