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试纸是化学和医学检验中常用的基础工具之一,关于它的来源也是众说纷纭。

孟诜PH试纸/必效方/孟余堂松元集/孟余堂九香平/汝州孟余堂药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诜PH试纸/必效方/孟余堂松元集/孟余堂九香平/汝州孟余堂药房

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近300年后的1909年,丹麦生化学家瑟倫.索任,在丹麦的嘉士伯实验室(Carlsberg)。开发了用PH来描述酸度,并且建立了酸度测量的标准pH 0~14的值。这个标准涵盖了一种复杂的化学现象,并将其提炼成易于掌握的指标。pH标度是索伦森最著名的成就,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各种科学领域:从设计电池到诊断血液疾病

其实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唐代,就有一位医学大家已经开发出了最早的PH试纸雏形,它就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中医食疗鼻祖孟诜(shen)。

孟诜(shēn),公元621~713年, 汝州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中医食疗学创始人。他既是孙思邈的真传弟子,又是与孙思邈齐名的唐代四大名医
孟诜生平尤其重视各类食药禁忌,提倡“守中致和”,所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孟诜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晚年因治愈唐睿宗李旦旧疾,睿宗以“孟氏岐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诜中医膳食养生药号“孟余堂”,孟诜还乡后,以孟余堂之号,开堂坐诊,广施乡邻。
孟诜的另外一本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医学专著《必效方》中记载,他用白帛各书记日期,浸在黄疸病人每夜小便中,然后晾干并进行对比,若帛染黄色越来越淡,则说明黄疸渐轻,否则为加重,使观察黄疸病治疗效果的方法有了客观指标。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检验方法,有人说这是最早的pH试纸,比西方同等效果的试纸早了1000年

值得庆幸的是,孟诜和他的食疗经典,由孟氏后人传承至今,已经入选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祖国医学的历史传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