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鹏
2021年6月4日到6月5日,我参加了中南公司党总支的党史暨铁道兵史教育,行程中有一段是“重走襄渝线”。襄渝线与成昆线、嫩林线、鹰厦线等一样,同为铁道兵修筑的重要的、异常艰难的铁路线路,为共和国的建设,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伟业。
▲参观襄渝线建设纪念馆
6月4日中午13:36,一行35人,从襄阳出发,乘坐绿皮火车K205,踏上了这趟“重温铁兵精神之旅”。
坐绿皮火车K205,重走襄渝线
“咱们有18车的吗?”襄阳站候车时,我在群里喊了一声。
发信息前,一位40岁左右的大姐突然跑到我跟前,“同志,能帮我一个忙吗?”我看她穿着朴素,神情紧张,安慰她说“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
“我有七八个行李,能帮我上车吗?”原来,她看我们穿着统一服装,肩背着同样款式的“为人民服务”挎包,背着军用水壶,胸口戴着党徽,以为我们是解放军了。
同样,车站检票的同志,看到我们“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专门开辟了检票“绿色通道”,可以避开人群提前10分钟进站。
正是因为和那位大姐不走同一个闸机口进站,我们没办法帮他拿行李,也没有18车的人。
这温馨的一幕,特别像我小时候放学后,在电影里看到的情景——党群情、军民情、乘客与乘务情。”同样,当时我上学的书包就是爸爸当铁道兵时的包,包上用毛茸茸的红线绣着“为人民服务”,多少年都不褪色。
登上列车的时间正是中午,座位有不少空余,车上歪歪斜斜睡觉的人,他们随意的“坐姿”与“躺姿”营造了绿皮火车特有的氛围,很多同事感慨“自己很久没坐过绿皮火车了”。正是这样的氛围,说明了鄂西北的偏僻,也更加彰显半个世纪前修建襄渝线的意义。
我们走的襄渝线属于湖北境内相对平坦的丘陵段,并没有高川深谷。但是,当我们以铁道兵传人的身份,去体会和感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倒是别有一番感触:列车翻山穿隧,一路向西。在山腰中,如盘龙锁山逶迤穿行;在隧道里,推着气流呼啸而过;在大桥上,如履平地轰鸣作响,那铿锵作响的车轮就是当年铁道兵急促的行军步伐。
那呼啸轰鸣的火车声,就是铁道兵的当年敲击声、爆破声、呐喊声、号子声。抬眼望去,青山峭壁上,隐约还能看到那一幅幅红漆刷的标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受生产力所限,当年铁道兵施工,机械化水平低、交通运输困难,不得已采取人海战术,一是施工不具备安全条件,一是安全意识不高,火热的年代里,几乎每个隧道出口或入口都有烈士陵园,他们成为铁路永远的守望者。
在老营烈士陵园,凭吊铁道兵烈士
▲到老营烈士陵园缅怀铁道兵先烈
下了K205火车,来到十堰市武当山,瞻仰了“老营烈士陵园”。这个烈士陵园,是在襄渝铁路建成后,从别处迁来的牺牲的铁道兵战士遗体,还有一部分遗骨、遗骸、甚至衣冠,一共196名。
如今,那一杯黄土,一个坟茔,一座墓碑,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曾经勇敢的铁道兵战士,背后都有一段悲壮或悲惨的故事。
在修建襄渝铁路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隧道塌方。由于鄂西北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岩层风化严重,有时隧道刚挖好就发生塌方,很多战士牺牲在塌方事故中。据陵园管理处的陈主任介绍,长眠在烈士陵园的铁道兵中,最小的年仅18岁。“他们大多数牺牲时只有20多岁,有的入伍才几个月。”
【佴同祥烈士:陵园左区4排2号】1972年7月15日的晚上,黑夜如漆。在架设襄渝铁路将军河大桥时,佴同祥等几人在只有几平方米的桥墩上施工。突然,他的安全带被卷扬机钢丝绳扎断,人也被刮下了二十多米高的桥墩,一条鲜活的生命没了。
【于文学烈士,陵园右区7排5号】1975年3月11日,于文学和战友背上冲锋枪巡道,因三月份山区夜间的天气还有些寒冷,俩人穿上大衣戴上棉帽。火车的汽笛声他们没有听到,从十堰开往武汉的列车急速驶来,当火车司机发现前方有人紧急刹车,还是撞飞了他俩。
【张明烈士,陵园左区1排9号】1973年10月26日10点左右,在班长张明的带领下,一班人在胡家营卸25米长的钢轨,按规定应该由四人来共同完成任务,但是,张明班长就安排他和一名战士来完成。在撬的一瞬间,钢轨巡速滑下,撬杆失去把控,钢轨掉下弹起将张明和战士同时先后摔下,张明落在钢轨下面,几千斤的钢轨滚压在他的胸部……
【何爱华同志,陵园唯一的一名女兵】1977年5月31日,卫生队军医何爱华和三名战士一起乘坐吉普车,来到老河口至谷城县的汉江边,准备经轮渡过江。吉普车猛然窜出冲上甲板,越过船身,一头扎进了40多米深的汉江中。驾驶员和后排座的三个战士通过自救成功上岸,何爱华被卡在副驾驶座椅上沉入了水底......
“每年都有几千名铁道老兵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看望祭奠他们的战友。”陈主任介绍。6月4日下午,伴着《铁道兵志在四方》曲子,我们35人,从山下拾阶而上,缓步走到纪念碑前,开展了敬献花篮、致辞、默哀、重温入党誓词、合影留念等活动。
听了烈士的故事后,很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党员纷纷表示,我们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更要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要珍惜当下、勇挑重担、苦干实干,踏出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钢铁大道在延伸
▲铁道兵陈营讲述修建襄渝线的故事
在烈士陵园,听取介绍时,有一位身着便衣的老者一直跟着我们。我们统一着装,他就比较显眼。我以为是普通群众,便上前询问。
他说他叫陈莹,我是一名曾经的铁道兵,也参与过襄渝线的建设。正是我们邀请的,下午给我们讲课的老党员、年逾古稀的老铁道兵——中铁11局原建安公司副总经济师、党办主任,参加过襄渝线建设的原铁一师五团老兵——陈莹。
参观完烈士陵园以后,陈莹为我们·开展了铁道兵史培训。陈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感所思,以《挥之不去的攻克武当山隧道和原铁军战友情结》为题,讲授了建设襄渝线的感人事迹,令人动容。
重走襄渝线回来以后的第三天,6月8日,老家那边的自媒体公众号《愚伯的自留地》,刊发一篇文章《作为一名68岁的退伍老兵,我以这种方式向大家敬礼……》,原来他是一位老铁道兵,叫朱玉川,当时隶属于十一师五十四分队。
在福建服役,“那些曾经的岁月,那段不老情怀,那些曾经在铁轨旁抛洒血汗的身影,每次回忆起来,都让我热血沸腾。”他后来回乡务农,走向平凡。最近一段时间,他孙女患了重病,在南京治疗时,老兵带着捐款去探望,感动的老人,在公众号里发文,并特别“穿上了老军装,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向杨连弟雕塑献花
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人命运总被国家大运裹挟前行,但即使同一时代、同一环境下的人们总会因为各种机缘造成日后的生活各异。当年的铁道兵,有的转业、有的直接回家、有的“兵改工”成为了铁建人,像陈莹和朱玉川人生际遇大有不同,但是,他们心中都有一样的铁道兵精神,都留又一份铁道兵的感情。
对于我们来说,父辈铁道兵们的服从纪律、敢拼敢干、吃苦耐劳、隐忍团结的品质,是留给我们最好的精神财富!
在襄阳火车站上车前,大厅里正播放着纪念建党100周年的电影《古田军号》,对军人、对铁道兵,既是怀念,亦是传承吧。
使命,注定了我们永远都是初心的守护者。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