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浩志

从消费形式上看,传统商业街,shopping mall已经没落,价格没有网上有优势,品种没有网上的多,休闲、玩乐、观光又没有旅游景点丰富。于是,新一代古镇,古街商业模式应运而生。以当地历史、文化、古建筑为基础,进行复原、仿古、扩建,然后引入商家经营强调场景、互动、观光带动消费已经成为一种全新且有一定生命力的消费模式。目前全国多地都有类似项目,比如大湾区较有名的位于佛山的岭南天地。而且各种新项目也陆续在各个城市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以为这些依托历史文化的项目,必须历史文化名城才能做。相反,著名景点反而“难”做。难就难在这些项目容易被批过度商业化。比如下文,农民日报就批评古镇的过度商业化,而这几年,类似的批评都是非常多见的。因为过度商业化,可能破坏了当地原有的文化,过多的人流,也可能让当地为追求利润,对原有建筑、规划进行改造,从而破坏了其“原生态”。

反而是没有太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地区,做这些项目有优势。一则本来内容就不多,古建筑不多,都是靠挖掘,靠填补,靠仿古的,靠新修,谈不上破坏历史。二则本来就没有人气的地区,商业化反而聚集了人气,盘活了地方经济,人越多越好,不存在压力过大。比如深圳,全国人民都开玩笑称之为“渔村”的地方,有什么历史文化?但也有类似大鹏所城这样的历史文化景点,而且是每到周末,人头涌涌。所以这类商业模式,大有发展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领域有两个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于商业房地产领域,目前做这类历史文化商业旅游的企业目前并不多,只有如瑞安等少数能成功在各地复制的企业。目前就我所知,各地都需要这种商业,而且多数不止一个,供应商面临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多时候都是各地开发商兼做此类项目,但问题比较多。比如对古建了解不足,投资预算不足,导致“仿古如新”,或得其型不得其神,弄成个四不像。又比如某些房企只擅长做开发 ,不善商业经营,古街建造好了,但经营不当,商家稀少。又或者定位过度针对游客,商品和项目对本地人毫无吸引力,导致了客源单一,人气不足。

其次,这类型的项目在理论上,属于商业地产?还是属于文化旅游?别以为这个争论可有可无,因为这直接涉及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不同,审批、流程、重点就完全不同。比如佛山的岭南天地,就是以一个商业项目为主导。而广州的永庆坊,就只是历史街区的改造,并不由一家企业统一经营管理,里面甚至还有许多居民。我认为在这类项目定位上,要予以明确,方可大规模推进,复制。或者至少在指定的某个领域上,予以商业化的认可。

再有,就是这类型的项目,在房地产领域,开发模式还没有形成充分的理论指导,做什么?怎么做?都是把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运作的模式借鉴过来,改造使用的。产业思路其实是不清晰的,运作逻辑也是不完整的,需要相关有经验的同行合理推进其理论研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