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TK是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TEC家族的一员,在B细胞受体(BCR)介导的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BTK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参与调节B细胞的增殖、成熟、分化、凋亡与迁移。研究表明,BTK在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中高表达。鉴于BTK在B细胞的一生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已成为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

截至目前,全球已上市BTK抑制剂共5款,分别为tirabrutinib(吉利德/小野制药)、泽布替尼(百济神州)、伊布替尼(强生/艾伯维)、阿卡替尼(阿斯利康/安斯泰来)和奥布替尼(诺诚健华/渤健)。此外,还有7款处于III期临床阶段。

凭借其优异的抗肿瘤活性,伊布替尼至今稳坐BTK抑制剂“老大”宝座,后来者都只能先委屈一下当“小弟”。但随着BTK耐药突变的出现,“老大”的实力有所削弱,“小弟”们正在努力抓住机会往上挤。在下周即将召开的2022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我们可以看看“老大”和“小弟”们都有些什么实力~

单药治疗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泽布替尼单药治疗CLL/SLL

ALPINE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试验, 截至2022年8月8日,共纳入652例患者,旨在评估泽布替尼(每日2次,160mg)对比伊布替尼(每日1次,420mg)治疗 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R/R CLL/S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研究者评估的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研究者和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PFS、缓解持续时间(DOR)等。

IRC和研究者评估的结果均显示,泽布替尼优效于伊布替尼(HR:0.65;95% CI:0.49-0.86; 双侧P值=0.0024)。在主要的预定义亚组中,包括在不同IGHV状态和携带del(17p)/TP53突变的患者亚组中,泽布替尼组的PFS均优效于伊布替尼组。此外,与伊布替尼组相比,泽布替尼组的ORR更高(86.2% vs 75.7%,双侧P值=0.00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全性方面,泽布替尼的总体耐受性良好。与伊布替尼组相比,泽布替尼组的终止治疗总发生率(26.3% vs 41.2%)更低,其中包括因AE(16.2% vs 22.8%)或疾病进展(PD,7.3% vs12.9%)而终止治疗。此外,与伊布替尼组相比,泽布替尼组的房颤/房扑发生率较低(5.2% vs 13.3%)。泽布替尼没有因心脏疾病引起的5级AE,而伊布替尼组报告了6例(1.9%)。

pirtobrutinib单药治疗侵袭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RUIN研究是一项非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pirtobrutinib治疗CLL/SLL或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此次报告的是RT(Richter转化)队列的结果。

RT指从CLL/SLL转化为侵袭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预后极差,中位OS为3-11个月,目前尚无批准疗法。pirtobrutinib是一种高选择性、非共价(可逆)的BTK抑制剂,可在低nM水平下抑制野生型和BTK C481S突变体。

该研究共纳入725例患者,其中RT队列共57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疗效的50例患者中,ORR为54%(95% CI:39-68),包括5例完全缓解(CR)和22例部分缓解(PR)。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时的中位DOR为8.6个月(95% CI,1.9-NE),中位随访时间为9.7个月时的中位OS为13.1个月(95% CI,7.1-NE)。在整个研究中,最常见的TEAE是疲劳(26%)、腹泻(22%)和挫伤(19%),最常见的≥3级的TEAE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20%)。

pirtobrutinib单药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礼来本次还展示了BRUIN研究中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队列的结果。

WM队列共78例患者。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疗效的72例患者中,ORR为68%(95% CI,56-79),包括17例VGPR和32例PR。中位随访时间为7.7个月时,49例患者的中位DOR未达到(95% CI,10-NE)。6个月的估计DOR率为86%(95% CI,69-94)。

伊布替尼单药治疗毛细胞白血病

本次强生公布的是一项II期研究的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的临床试验。截2022年5月25日,共纳入44例患者,旨在评估伊布替尼治疗复发性 毛细胞白血病(HCL) 患者的疗效。

结果显示,在42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第32周时的ORR为29%,第48周时提高到41%(18/44)。未达到中位PFS和OS。估计的60个月的PFS和OS分别为68%(95% CI:50%-81%)和87%(95% CI:71%-94%)。最常见的AE是腹泻(59%)、疲劳(52%)、肌痛(52%)、恶心(48%)、血小板计数减少(45%)、上呼吸道感染(45 %)、瘀伤(41%)、咳嗽(41%)、头痛(41%)和高血压(41%)。

联合治疗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泽布替尼联用利妥昔单抗(ZR方案)治疗MCL

CHESS–Chemo-less是一项开放标签的单臂II期临床试验, 在2020年10月-2022年4月期间,共纳入17例初诊MCL患者。患者在接受ZR方案后需接受R-DHAOx方案(利妥单抗、地塞米松、阿糖胞苷和奥沙利铂)治疗,随后接受泽布替尼维持治疗。

结果显示,接受4个周期的ZR方案治疗后,患者的CR率为88.2%,且所有患者均对治疗产生反应。治疗期间的最佳CR率为94.1%。接受5个周期的ZR方案治疗后患者疾病进展,无进展生存期为4.03个月。ZR方案的3-4级AE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n=1) 和疲劳 (n=2)。最常见的1-2级AE是皮疹(17.6%)、中性粒细胞减少(17.6%)和皮下出血(17.6%)。未报告3-4 级房颤或出血。在化疗期间,76.9%的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计数减少。

泽布替尼联用R-CHOP治疗DE-DLBCL

DE-DLBCL患者通常对R-CHOP( 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反应不佳,其长期生存率仅为30%-40%。有研究表明,伊布替尼可改善年轻DE-DLBCL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EFS)和OS,但老年患者因耐受性较差无法从中获益。鉴于泽布替尼可能有更好的安全性,百济神州在一项II期研究中评估了泽布替尼联用R-CHOP一线治疗DE-DLB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截至2022年7月20日,共44例患者 完成了4个周期化疗,36例患者完成了6个周期化疗,具体疗效数据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6个周期的泽布替尼联用R-CHOP的疗效明显高于既往研究中单用R-CHOP(86.11% vs 70%)的疗效。此外,6个月的PFS率为97.4%,12个月的PFS率为85%。

百济神州还另外开展了一项针对老年DLBCL(非GCB亚型)患者的II期研究(n=26)。在16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ORR为93.8%,CR率为62.5%。

阿卡替尼联用利妥昔单抗和苯达莫司汀一线治疗WM

Brawm是一项非随机的单臂II期临床试验, 目前共纳入10例患者。 根据IPSS-WM评分系统,1例患者为低危,1例为中危,8例为高危。 IgM的中位数为28.5,除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均在第6周期治疗前将其IgM标准化(1例患者未完成第6周期评估)。

对8例完成BR周期的患者进行了5个月的中位随访,在第7个周期时均获得了非常好的PR。目前还没有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将在第7、12和18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微小残留病分析。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都发生了AE,但3级和4级AE的发生率仅为9.2%和1.7%。最常见的3-4级AE是血细胞减少,占3-4级事件的61.5%。没有报告贫血、继发性恶性肿瘤、肝毒性事件或死亡事件。单一停药事件是由于3级房颤、2级心包积液和心包炎的并发,这些都可能与阿卡替尼相关。

阿卡替尼联用妥昔单抗和magrolimab治疗DLBCL

PRISM是一项非随机、开放标签的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7例DLBCL患者(截至 2021年3月31日)。 结果显示,ORR为 28.6%(2/7),且均为CR。中位随访时间为8.3个月时,这2例患者的DOR分别为0.03个月和7.36个月。

最常见的(≥10%)≥3级的AE包括贫血(42.9%)、血小板减少(28.6%)、胆红素升高(14.3%)、呕吐(14.3%)和ALT升高(14.3%)。2例患者经历了严重的AE(1例肺炎,1例感染性休克)。总体而言,安全性与magrolimab 的既往单药治疗研究一致。

阿卡替尼联用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治疗MCL

阿斯利康曾评估利妥昔单抗联用来那度胺一线治疗MCL患者的疗效,此次公布的是阿卡替尼联用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一线治疗MCL的II期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24例患者(2019.10-2021.10),主要疗效终点为MRD阴性且实现CR的患者比例。 截至2022 年 7 月,21 例 完 成了 12 个周期的 治疗 ,11 例 完成了 24 个周期的治疗。

在可评估疗效的21例患者中,ORR为100%,12个治疗周期时的CR率为90.5%。此外,12个治疗周期时的外周血MRD阴性的患者比例为71%(15/21),24个治疗周期时这一比例为82%(9/11) 。

伊布替尼联用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治疗PCNSL/SCNSL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侵袭性原发性脑肿瘤。此前研究表明,单药依鲁替尼对复发性/难治性(r/r PCNSL)和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r/r SCNSL) 有效。本项研究将评估伊布替尼联用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的疗效。

该研究预计纳入33例患者,目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共25例。在中位随访27个月后,80%(20/25)的患者疾病缓解,包括9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达到最佳缓解的中位时间为60天;中位PFS为4.3个月,6个月时的PFS为42%,12个月时的PFS为37%;尚未达到中位OS。相比于难治性患者,复发性患者的中位PFS更好(未达到vs2.3个月);相比未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先前接受ASCT的患者中位PFS较差(未达到vs9.6个月)。

伊布替尼联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CLL

IDA53是一项非随机、开放标签、单臂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29例患者(2018年12月-2022年5月期间),主要终点为治疗12个月时的CR率。 由于入组人数未达预期以及未能达到主要终点,该研究已提前结束。

截至2022年7月18日,21例患者接受了12个月的治疗(包括1例CR和20例PR),15例患者仍在接受治疗。意向性治疗人群的总体ORR和CR率分别为78%和3.7%。在中位随访时间为20.2个月时,中位PFS和OS分别为27.1和33.5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全性方面,≥3级AE为血液学(n=9)、感染(n=7)、代谢紊乱(n=5)等。≥10%的1-2级AE包括胃肠道疾病 (n=16)、代谢紊乱 (n=10)、心血管疾病 (n=7)、皮肤肿瘤 (n=6)、耳鼻喉感染 (n=5)、COVID-19 (n=5)、出血 (n=4) 和皮肤病 (n=3)。没有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

奥布替尼联用甲氨蝶呤和利妥昔单抗(ROM方案)治疗PCNSL

针对PCNSL(属于DLBCL的一种),诺诚健华也评估了奥布替尼联合疗法的疗效。本次公布的是一项单臂II期研究的结果。 在2021.07-2022.05期间,该试验共入组10例患者(病理为DLBCL),旨在评估ROM方案一线治疗PCNS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5例患者(50%)实现了完全代谢缓解(CMR),5例实现了PR,诱导治疗的ORR为100%。 未达到中位PFS和OS。

奥布替尼联用利妥昔单抗和化疗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

诺诚健华还公布了另一项II期研究的数据。2020年10月-2022年5月期间,共纳入42例新诊断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包括28例DLBCL,12例PCNSL,2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CL)。

在DLBCL和HGBCL患者中,有21例完成了6个周期的治疗,ORR为100%,CR率为71.4%。估计的1年OS率和1年PFS率分别为100%和94.1%。此外,在非GCB-DLBCL亚组(n=17)中,CR率为84.5%。在PCNSL患者中,有7例患者完成了6个周期的治疗,ORR为100%,4例患者达到CR。

42例患者均可进行毒性评价。毒性反应相对轻微,其中3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4.8%),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4%),3级血小板减少(2.4%),3级白细胞减少(2.4%)。没有报告其他3-4级非血液学AE。没有因AE引起的剂量调整。

奥布替尼联用MIL62治疗NHL

本次公布的是一项I/IIa期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的单臂临床试验,共纳入43例患者,旨在评估奥布替尼联用MIL62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MIL62是天广实和恒瑞合作开发的一款CD20单抗,目前处于III期研究阶段。

截至2022年7月15日,在可评估疗效的42例患者中,ORR为64.3%,包括13例CR和14例PR。此外,在DLBCL亚组(n=30)中,ORR为56.7%,包括7例CR和10例PR。中位PFS为5.8个月,9个月的ORR为71.4%,12个月的OS率为73.0%。此外,在20例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实现客观缓解,中位PFS为5.6个月。

在可评估安全性的43例患者中,发生治疗紧急不良事件(TEAE)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患者分别为39例(90.7%)和38例(88.4%)。20例(46.5%)患者出现3级或以上TEAE,其中16例(37.2%)患者出现TRAE,包括粒细胞减少(20.9%)和血小板减少(16.3%)。14例(32.6%)患者发生SAE,其中11例(25.6%)为TRAE。




医药魔方读者调研问卷

感谢陪伴 期待反馈

扫描二维码 提供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