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初春,菜市口刑场的行刑台上,一位略显消瘦的年轻人即将魂飞阎罗殿。走在生死边缘的人犯却面不改色,只见他从容不迫地整理了一下衣衫,先向紫禁城方向拜了九拜,又向家乡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然后,他微笑着说了句:“如此足千古了!”在众人的叹息声中,一条生命逝去了,一个名字被人们永远记住了——寇连材。

寇连材的身份很低贱,他是一个太监。寇连材也一度活得很风光,因为他的梳头技术出众而深得老佛爷喜爱。

跟紫禁城里所有的太监们一样,寇连材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迫不得已净身入宫。据民间史料披露,寇连材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他15岁就成了家,有二子一女三个孩子,一家人守着几十亩地,日子虽不宽裕但也算过得去。

不幸的是,寇连材的父亲因为替朋友出头得罪了当地的豪绅,结果被污通匪,被讹诈失去了所有的土地,从此寇家人跌入深渊。

23岁那年,走投无路的寇连材通过一个号称“梳头王”的太监引荐,成功地净身入宫。寇连材为人谨慎,做事用心,加上梳头王的关照,所以很快练就了一手梳头技术,逐渐成了慈禧太后御用梳头工。

因为“侍西后久,颇得力”,寇连材被晋升为敬事房会计太监。慈禧一看小伙聪明能干,于是将他派遣到光绪帝身边,名义上负责给皇帝梳头,实际上是帮她监视光绪。

可让慈禧没想到的是,寇连材在光绪身边工作期间,却被皇帝的忧国情怀所感染,又被文廷式等维新派的思想所感化,从一个没思想的“机器人”,变成了充满家国情怀的血肉之躯。

开了眼的寇连材逐渐认识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作为严重阻碍了大清帝国的发展,所以从那以后,他隔三岔五地会给慈禧提一些建议。慈禧一开始觉得很新鲜,有时候也呵斥他“不准言政事”,但总的来说对寇连材采取了包容的态度。

直到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寇连材连续两次上疏才彻底惹翻了慈禧。

据梁启超的《烈宦寇连材传》记载:“丙申二月初十日早起,西后方垂帐卧,君则流涕长跪榻前。西后揭帐叱问何故?君哭曰:‘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西后以为狂,叱之去。”

老佛爷刚要睡觉,寇连材却哭诉床前,指责她不顾江山社稷纵情游乐,气得老太婆大骂寇连材发疯。

被轰出门的寇连材不甘心,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乡后,他与亲人一一诀别,并写了一道重磅奏疏,力陈国计十条,以“海瑞抬棺死谏”的勇气,将它呈于慈禧的手中。

这十条进谏内容写了啥,民间说法不一,大致有如下几条:停修圆明园等劳民伤财的游乐工程、太后不能谈恋权力要还政于皇帝、李鸿章祸国殃民要罢黜、仿效尧舜择贤者立为太子……

反正这几条内容条条都直扎慈禧太后的心窝子,于是老佛爷火了。

“你知不知道大清有祖制,太监干政是什么后果?”

“知道,奴才就是想拼死说真话。”

“你的文化水平是写不出来这种奏折的,谁是你的后台?”

“没人指使,都是奴才一人而为。”

“本朝成例,内监有言事者斩。”

“奴才若惧死,则不上折也。”

“那就成全你吧,交刑部以‘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处置。”

就这样,寇连材超越时空比肩海瑞,也因此梁启超为他写下了那篇《烈宦寇连材传》。

但这篇传记并不能进入正史,有关寇连材的身世,以及他进谏的内容、背景等等,存在大量的谜团。

比如民间有三种声音,一种认为寇连材其实是受了维新派的指使而为,他的奏疏背后有人捉刀,另一种则认为寇连材此举纯属个人义举,没有任何政治意义,甚至还有第三种声音,认为寇连材就是被可以塑造出来的形象。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寇连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慈禧太后就首先想到了寇连材本人的认知上限,所以她认定寇连材此举绝非个人行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举证说,李莲英提醒慈禧,寇连材与文廷式颇有交集,一定是受了文廷式的指使。

文廷式是什么人呢?珍妃和瑾妃的英文老师,也是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之一。因为文廷式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与光绪帝关系颇深。

这么一梳理,是不是一个维新派小集团的影子出现了?于是不久就发生了文廷式被弹劾罢官的事件。

不过这个说法未必可靠,假如文廷式是幕后指使人,慈禧能这么轻松地就放过了他吗?

让寇连材去给慈禧上奏折,这件事假如是文廷式指使,那就说明文廷式是个成事不足的人,此举只会坏了光绪帝的前途。寇连材毕竟是个太监,他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没办法就政治话题与慈禧对话,更不可能打动慈禧。

所以,我认为寇连材受指使的说法不可信。

那么是不是寇连材个人的义举呢?从前后分析看,上奏书应该是寇连材的个人行为,是不是义举,那就要看他说了啥,写了啥。

可惜的是,关于寇连材的故事都是民间传说,版本繁杂,文学加工色彩浓厚,可信度极低,除非能找出原始档案。

还别说,有人真的从清宫档案中,居然找出了寇连材当年的谏疏。

此人叫戚其章,是我国近代史专家,尤其专长“甲午海战”的研究。戚先生从清宫档案里找到寇连材奏疏影印件,其内容让人大跌眼镜,跟民间传说完全不一样。

首先,整篇奏疏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这一点不奇怪,寇连材原本就没读过几天书。

其次,内容确实是十条,不过全都是一些荒诞不经、贻笑大方的内容,别说慈禧太后,估计谁看了都想打他。

比如寇连材反对修铁路、造轮船等一切西方的鬼怪东西。他还认为洋枪虽然厉害,但那玩意打硬东西可以,打软的就不行,所以我们只要穿上“软牛皮”做的铠甲就能挡子弹。他甚至还鼓吹近于义和团、祆教之类的邪说,主张以此更换清军的行头。

总之,这是一篇地摊大爷摆龙门胡侃水平的奏疏,说它是奏疏都抬举了他。

既然如此,慈禧太后为啥还要大动肝火?梁启超还要为他作传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寇连材呢?

有人说慈禧杀寇连材,是因为他受了维新派的指使,我觉得逻辑不通。你看寇连材的内容,哪一点符合维新派的思想?除非慈禧傻,才会认为他是维新派的人。

不要过度解读慈禧杀寇连材,“太监干政”这一条理由还不够吗?他不光干政,还存在“拉低慈禧智商”的嫌疑,杀他正好杀一儆百。

梁启超替寇连材作传的详细过程我不得而知,所以只能猜测:凡是慈禧杀戮的人,一定可以当作维新运动的宣传工具。

虽然寇连材进谏的内容是个荒诞不经的笑话,但请注意,我没有否认他的初衷,假如梁启超所描述的内容基本可靠的话,至少寇连材确实有一颗爱国之心,并且有为此杀身成仁的勇气。

所以,哪怕他的做法失当,我们也该向他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