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教师。他的祖父参加了抗日战争。陈大年在家里排行老三。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早早出嫁,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哥哥是一名军人。陈大年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学习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父母也对他寄予厚望,我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或士兵。

1968年,18岁的陈大年高中毕业后,加入了到陕北玉泉县王平公社王水村的队伍。他来到陕北,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和班上其他35名学生一起去。1968年10月11日,陈大年来到王水村,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他记得很清楚,开始了他作为一个知青的艰苦生活。

早在知青来的前一天,领队赵向阳就已经为知青收拾好了住处。因为望水村的条件不是很富裕,为了让知青们过得好一点,领导在家里腾出了三个新的窑洞。门窗是新的,炕上的床是新的座位。为了给知青腾出地方,赵向阳只能和一家住在老洞里,三个洞窟只能住15个人,剩下的知青被安排住在村民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同时有15个人,他们变得非常忙碌。他们每天得煮两大锅。赵向阳的妻子李春华和女儿赵思玉负责做饭。他女儿出生那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干旱。于是,赵向阳给女儿取名“思玉”。知青的口粮由公社提供。每个月有10斤肉,30斤白菜,50公斤土豆,20公斤粗粮和10公斤白面。

他们到达时正好赶上秋收季节,队长组织大家搬玉米。男知青负责往后拉,女知青负责剥玉米皮,后面的村民负责割玉米秆。秋收持续了一个月。知青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一个月没有休息。为了改善伙食,领队决定为知青们包装大肉包。组长赵向阳从公社借了一张15公斤的肉票,去供销处,买了15公斤的肉包,顺便买了一些面条和白菜。满满一大锅的包子。这是知青第一次包馒头。女知青和男知青开始争包馒头。谁输了,谁就在大家伙面前跳舞。

虽然女知青只有5名,加上赵思玉和她的母亲,但以陈大年为首的男知青有7名。男性知青人数多,男性知青可能工作更快。然而,让更多的男孩打包馒头是没有用的。大多数包子都是由女性知青包起来的。尤其是赵思玉包的馒头,不仅好看,而且充满了皱纹。男性知青包的馒头看起来很像馒头,一点皱纹都没有。

吃完包子,大家聚在一起,因为比赛输了,男知青这边大家一致推举陈大年给大家跳一段舞,陈大年一直都是知青里面的“开心果”,陈大年给大家表演了一段陕北大秧歌,跳的倒是有模有样,陈大年表演完了非让女知青也来一个,女知青中又让赵思雨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赵思雨给大家唱了一首陕北名歌,就害羞的跑下去了,正是这首歌让陈大年魂牵梦绕了好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大年没有想到,平时不爱说话的赵思玉能唱得这么好。赵思玉虽然长得不漂亮,但长相也出众,丝毫不逊于城里的姑娘,尤其是梳了两条辫子。从那以后,陈大年总是想起赵思玉。陈大年每天早上比其他知青起得早,帮赵思玉给大家做饭。

赵思玉不知道陈大年的心思,他也不理陈大年。赵思雨性格内向。后来,陈大年才知道赵思玉喜欢读书。陈大年来的时候带了几本书,是他父亲让他走的时候带的。没想到,它们派上了用场。陈大年送给赵思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赵思玉没有想到陈大年会把这本书送给他,自己很感动,而且还对陈大年增加了一些好感。这本书也拉近了两人的关系。

1973年赵思玉和陈大年的恋情在知青中流传开来。大家都知道陈大年喜欢赵思玉,但他的父亲赵向阳却反对这件事。赵向阳觉得女儿太老实,和陈大年有点走调。此外,他稍后将返回城市。再次找陈大年之前,他问她情况和她的意思,赵思玉默认她也喜欢陈大年。

赵向阳去找陈大年,问他有什么想法。陈大年表达了要娶赵思玉的想法,赵向阳却提出要求。陈大年要娶女儿,必须留在陕北。陈大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赵向阳的要求。

1975年,陈大年和赵思玉结婚,赵向阳也为他们盖了新房子。陈大年给父母写了关于婚姻的信,父母也支持他。他们希望他能认真考虑留在陕北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陈大年的女儿陈静文出生了,这一年刚好赶上恢复高考,陈大年考上了陕西师范学院,陈大年上大学期间都是老婆赵思雨带孩子,大学毕业之后陈大年回到了玉泉县当了一名初中老师,1981年陈大年的儿子陈卫国出生了,后来陈静文考上了西安交大,陈卫国考上了西北师范。

陈大年退休之后,儿子和女儿出钱给父母盖了一座四合院,陈大年现在每个月有5000多退休金,孩子每个月给他们一万生活费,陈大年和老伴商量用一部分钱资助了两名贫困大学生,陈大年说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娶了赵思雨,两个孩子都很出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