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余晖下,两名老人静静坐在轮椅上,站在屋外不远处的杨建军等人庄严肃立,向着老人敬礼告别。阳光洒在他们的身上,给他们增添了一抹金色,他们好似一尊尊雕像,在无声诉说他们之间的故事——一段花甲之年与耄耋之年老人之间的动人故事。

看望老人后,向老人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望老人后,向老人敬礼

河南商丘柘城的退伍老兵杨建军今年已经63岁了,饱经风霜的他已两鬓斑白,他的眼窝微微凹陷,一双深褐色的眼睛,在静静地诉说着人世的沧桑。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灰暗的日子——1981年10月15日。这一天,他的战友罗云礼在祖国的边陲英勇作战,将热血和理想奉献给这片土地,也将生命永远的留在了21岁,而像罗云礼类似情形的柘城籍烈士还有15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15日,提起往事时他情绪有些波澜,几度沉默。前几日,杨建军再次去往这些牺牲的柘城战友家,送齐了早已备好的年货。而这一习惯,他和数位老兄弟已经坚持了11年,期间从未中断。

“你们为国尽忠,战友替你尽孝”

“罗云礼一等功,李涛一等功,王振忠二等功...”杨建军一字一顿的吐出这些名字,这镌刻在脑海中的16个名字背后的荣誉,既是他和战友的骄傲,也是无法释怀的遗憾。

“我是战争的幸存者。”1978年12月,杨建军参军入伍,不久后就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对于能够在服役期间参加自卫反击战,保卫祖国西南边陲安全,杨建军感到非常自豪,他一直认为这是他一生的荣耀。1981年12月退伍后,杨建军被分配到柘城县税务局工作,如今的他有儿有孙,日子过的还算美满。可同样的,有多幸福就有多挣扎。他知道他不用拼命了,可那段往事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他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痛得厉害。“他们很年轻就牺牲了,我们退伍回来后还成立了家庭,而他们却永远留在了南疆。”杨建军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感到不真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建军越来越怀念同年入伍、同赴战场而牺牲的战友,一直以来,这16名战友的名字一直铭记在心中,他也数不清多少次梦见他们。2008年,杨建军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而在康复期间,他想了很多事情。“我这一生,很幸运能从战争中活着回来,在退伍后也做好了我的本职工作,付出了也算很多。但是和我牺牲的战友相比却微不足道,在那片战场上,是他们的死,才换来了我的生。”他决定替没能从战场归来的战友孝敬爹娘,做下这个决定后,他的内心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当年牺牲的16名柘城籍烈士,12人安葬在云南,4人安葬在家乡。由于通信及交通不便,12名烈士具体葬在何处,家人大多不清楚。为此,2008年后,杨建军先后6次到云南,走遍麻栗坡烈士陵园、金平烈士陵园,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马关县仁和烈士陵园等,像查户口似的,历经千辛万苦,于2016年终于把12位烈士的埋葬地点全部找到。

2011年在云南省马关县仁和烈士陵园看望烈士李凤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在云南省马关县仁和烈士陵园看望烈士李凤银

“郭建华烈士安葬在河口县水头烈士陵园,罗云礼烈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5排48号,韩永连烈士安葬在马关县仁和烈士陵园4区4排6号,王乐仁烈士安葬在金平烈士陵园东区3排10号……”而每找到战友的一个墓碑,杨建军总要坐在战友跟前,给他们聊聊天,递上一支烟,倒上一瓶酒,撒一把从家乡带来的“家乡土”,希望“家乡土”能陪伴英魂长眠西南边疆,他在烈士墓前承诺:“你们为国尽忠,战友替你尽孝”。

2011年,53岁的杨建军退居二线工作后,工作节奏也放慢了,杨建军有了更多的时间考虑战友的事情。在一次战友聚会上,杨建军向在场的数十名战友发起了“英雄为国尽忠,战友替英雄尽孝”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据当初他们统计,那时健在的烈士父母还有13户,16名老人。每逢中秋节和春节,杨建军和战友们约好带上礼品、慰问金去看望老人,给老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并且还将他们的电话一一留下,方便老人们遇到问题时随时联系,解决不时之需。10多年来他带领战友看望慰问烈士父母200多户次,支出金额累积15万余元。

2020年夏天带慰问品看望烈士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夏天带慰问品看望烈士父母

为英雄父母送上军人的最高礼仪

2023年1月8日,像往日一样,杨建军提前回到了柘城老家,提前准备需要的车辆、年货,在联系好几位老兄弟后,在1月9日一大早就赶往烈士家中看望老人。“老人出门比较少,没有感染,我们也不敢进家,怕影响他们健康,就扒在墙头给里面递了几句话,看他们身体都还行就安心了。”一转眼11年过去了,当年老兄弟们也都到了花甲之年,可他们却坚持做到了让老人端午节有粽子、中秋节有月饼、冬至有饺子、春节有年货,每次分别前都要给老人敬军礼,送上军人的最高礼节,当烈士战友家中老人去世时,他们也必会前往家中吊唁,为去世英雄的父母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见李西才烈士他母亲的时候,我们说‘我们是您儿子的战友。’刚提完他母亲就哭了起来,那肯定是看到我们后,想起来她自己的孩子了。还有李涛烈士的父亲,老人年纪大了坐在轮椅上,我们给他敬礼时,强撑着也要站起来,给我们回一个军礼。”回看过去的11年,各种细节涌上心头,似陷入了回忆之中,电话另一端的杨建军久久沉默不语。如今,曾经需要慰问的13户人家也减少到6户,数量减少了杨建军却没觉得轻松,每次的送别都让他悲不自胜,只因在11年的相处点滴中,他早已把这些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兵之一的高建华解释了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有些同志不能理解我们的这种心情,我们在战场上一起战斗,那不是他牺牲就是我们牺牲,能信任的只有彼此,这种情况下感情怎么会不深呢?”让高建华印象最深刻的是看望烈士张勤忠的父亲张荣堂的情形。当时张荣堂老先生跟他们牵着手拉家常,并且和他们说,“现在跟原来不一样了,都是战友比较亲。”而在高建华等人跟老先生聊完天,向老先生表达了去意之后,老先生却一瘸一拐地跟着往外走,坚持要给他们送出门口。“唉,到门口了我们继续往外走,就听到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先生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提起这段往事,在战场上不曾落泪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电话中哭了起来。“那肯定是看到我们,想念张勤忠了。”人活一世,不过百年,岁月如刀,却磨不灭他们对那段战友情的珍惜。

照顾植物人母亲,不忘替战友行孝

2012年11月,杨建军的母亲因脑动脉瘤破裂,造成脑出血,手术后,病情虽有好转,但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一年后再次突发脑梗,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变成了植物人。杨建军一边在自己母亲身前伺候吃、穿,另一边还要组织战友看望烈士家属,直到2017年2月27日,他的母亲病逝。烈士李清山的弟弟李清志对此也有所耳闻,“那时候他多难啊,还在坚持为战友爹娘尽孝,我和他说别来了,他非偏执地要来,到现在11年都没有间断过,听说哪一家老人生病住院了,他还会组织那些战友们一起去看望,老人看到他们也都可高兴。他不是走个形式,而是在用心做这个事儿,他把自己当做烈士父母的亲儿子了。”

李清志还说,虽然国家对于烈士英雄出台了许多抚恤政策,但是一些农村老人比较年迈,对这些政策却并不了解,而杨建军和他的老兄弟们还会给老人科普这些政策,并告诉他们该如何申请。据当地柘城县人民政府官方公告,柘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自2022年8月8日至9月16日对柘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2021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进行了送达审计,其中2021年工资福利支出370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230万元、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714万元。除此之外,柘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做好了当地军队转业干部、复员干部、离退休干部、退役士兵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移交安置工作、协调扶持退役军人和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创业、组织指导全县伤病残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和抚恤工作、负责全县烈士及退役军人荣誉奖励、军人公墓管理维护、纪念活动等工作。

年过花甲,杨建军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出了一些问题——脑梗、心脏搭桥、高血压。可他却很乐观,“我认为我现在的身体还能够坚持,能够给老人送到百年之后,但是我也给几个老兄弟交待了,如果我一旦出了什么问题,他们还会坚持把这项工作做到底,有我没我其实都一样。”

2019年夏天带慰问品看望烈士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夏天带慰问品看望烈士父母

一晃11年过去了,杨建军和战友们也都到了花甲之年,消失的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痕迹,脸上一道道褶皱,像是溪谷里流淌的岁月河流,却冲不断他们和耄耋之年老人的情谊。曾经有人和杨建军他们提议过,“你们也都60多岁了,能不能找些年轻人,把这个工作交下去,让他们去干。”后来杨建军回到家和战友们聚会时提了一嘴,却遭到了反对。“他们说不行,担心年轻人做不好,我们后面肯定会遗憾的。所以后面我们就商定好了,以后只要我们还能动,我们就要一直干下去,坚持给老人尽孝。”杨建军语气中充满了欣慰与肯定,在杨建军看来,这是一场人间值得的“双向奔赴”——他为烈士父母尽孝的同时,“爹娘”也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2011年柘城籍战友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罗云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柘城籍战友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罗云礼

虽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远去,但入伍时“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却时时响在他的耳侧。退伍后的他,在遇到突发火灾时,不顾危险和附近路人扑灭火灾;在孩童落水时,他毫不犹豫跳下河中相救;在税务岗位上,遭到不法分子的谩骂围攻,他却不惧威胁和恐吓,对偷税者坚持一查到底,三年共查补税款79万多元;2000年单位组织义务献血,从那开始他坚持义务献血20余年,20年来他共献血近27次,献血量达到10600毫升。他曾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被评为商丘市第一届杰出青年卫士等。

杨建军和几个老兄弟计划年后再去一趟云南,再走一遍那4个烈士陵园,看望一下许久不见的战友。“几年没去过了,这次去我想带点故乡的土,替他们扫扫墓,再者就是有些老人已经不在了,我给那些战友汇报一下家中老人的近况,给他们有个交待,告诉他们战友们替他尽孝了,让他们有个宽慰。”

活着是最大的勇气,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老兵们在夕阳下古铜色的皮肤,见证了多少沧桑的岁月,那些烈士英魂虽永远长眠于边境战场上,但却有始终如一的战友替他们践行孝道,他们是道路,也是行路者。

正观新闻记者 梁宸瑜

编辑:程绮航

统筹:石闯 李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