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6-17世纪,整个西方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势头。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军事领域内,正日渐拉开与古老东方世界的技术差距。但不可忽视的地理阻隔因素,仍旧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磨平作用,以至于双方对细微敏感的变化缺乏深刻认知。例如发生在1661年的北线尾之战,就是这类趋势的微观表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易代的整体大势 让郑氏集团很难保住旧有利益

当时,整个中国大陆的明清易代格局已不可逆转。先前还只是福建地方势力的郑氏家族,为保护既得利益而坚持抵抗,却终于在满清新贵的凌厉攻势下日渐不支。走投无路的国姓爷被迫为自己寻觅一条新的出路,进而将目光对准海峡另一头的台湾。恰逢何斌由对岸渡海而来,向他极力推荐这片尚未有大规模开发的宝岛。即便在谈及幅员范围、物产能级和气候舒适度方面都有很大水分,还是顺利打动已无多少选项的郑成功,进而下决心率重兵向台湾倾巢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开发程度相当有限 台湾依旧被何斌吹捧为世外桃源

不过,何斌关于的岛内情况的叙述并非完全不可靠。至少到战争爆发前数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逐步做出调整,不愿再为收益有限的台湾殖民地追加投资。因此,不仅质量欠佳的要塞无法获得完善,守军人数也始终被保持在最低水平。这就给原本处于技术劣势的郑军以很大机会,得以单纯靠数量优势保持空间主动,并将战争进程陆陆续续拖延近一年。这就怪不得在许多后人看来,本应是火星对地球的激烈碰撞,似乎只能以非常拖沓且破碎的方式推进。大部分交锋都围绕热兰遮城展开,来自海上的风波也仅仅是一场小小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52年 荷兰人笔下的热兰遮城要塞风貌图

不过,郑氏集团与荷兰守军间的确有过一场短促野战,那就是发生在交锋前期的北线尾之战当时,足足30艘郑成功的战船正以绝对体量优势,对身陷重围的3艘荷兰战舰展开环攻。另有1队荷兰步兵被派往北线尾岛登陆,负责协同水面单位清缴沿岸敌军。但由于后者已无余力展开协同,只能靠自己的绵薄之力应付全部威胁。担负指挥的拔鬼仔上尉,本身并无多少欧洲高强度作战经验,麾下也不过区区250名良莠不齐的部下。但基于来自印尼、台湾原住民的轻松获胜经验,还是对击溃郑军有很强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陆台湾的郑成功军队

相比之下,与之对垒的郑军将领陈泽无疑是更为从容。不仅因为手下人数在1200以上,而且早已为冒失靠近的对手布置好陷阱。他派遣副将黄昭带领其中的半数士兵,携带一些轻型火炮,到荷兰人的正对面构筑胸墙工事。接着,又让500名刀牌手悄悄绕到后方埋伏。尽管大部分士兵仅能以弓箭等冷兵器作战,却对火药武器所产生的烟雾、噪音和有限杀伤有充分心里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拔鬼仔上尉对此几乎是全然所知。他非常迷信那些有关中国人不善战、尤其害怕火器的传闻,以至于对即将遭遇的恶战并无任何充分准备。一旦完成登陆工作,就立即让属下组成2个独立方阵前进,分别为10列纵深、且每列有12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世纪的欧洲火枪手射击队列

显然,北线尾之战在开始前就已确定了最终结局。当自信满满的荷兰人与郑军遭遇,立即按乐手的鼓声协调,摆出非常经典的射击横队。每当前排士兵发射完火枪,就会立即退到最后排重新装填。由此腾出的空间,又可以让身后的下一排士兵进行攻击。另有1艘附近海面上的小型战船,不断以4门轻型火炮协助轰击。但过于稀少的兵士数量,根本无力构成有决定性意义的预备队。自然也就没精力关注身后威胁,更没多少应付弱侧威胁的心理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荷兰人笔下 大部分郑氏士兵都在使用冷兵器

反观据守胸墙的郑军,既有遮天蔽日的大量箭矢骚扰,还有50多尊小型火炮弥补己方在杀伤力方面的不足。他们的带队军官就骑马穿梭在全队最后监督,并会毫不犹豫的将任何逃跑兵丁都当即处决。所以,纵使荷兰人的火枪穿透力与射击连续性更好,也没能换来自己期望的迅速胜利。关键时刻,提前绕道的500郑氏伏兵从身后杀出,瞬间便将没有预备队保护的线列冲垮。拔鬼仔与少数勇敢者还坚持留在原地应战,很快也被蜂拥而至的敌兵压制、杀死。但即便是提早跑路的杂牌,也没能在前后夹击中幸免于难,只有极少数人得以涉水跳上附近的荷兰战船。至此,热兰遮城的外围阵地全部落入郑成功之手,整场战争的主动权也再无可能转入东印度公司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战失利 让荷兰人不得不选择困守堡垒

当然,郑军对荷兰人的这次胜利,还是存在有不少偶然因素。毕竟,当时荷兰军队所习惯使用的莫里斯横队战术,往往需要以营级单位充当最基础的作战编制。其中,每个营都要下辖11个50人规模的连队,6个为火枪手部队、余下5个则是充当掩护的长枪兵。只要条件允许,就必须将2个营配合使用,布置足够数量的预备队应急。但拔鬼仔上尉的部队显然不足以支撑这套战法,仅有5个连的枪手可供差遣。这才决定分为相互平行的两队使用,让自己的后方彻底暴露于伏兵之下。郑军则成功运用了数量优势,用至少4倍兵力完成了迅速合围。彼时的他们,大体上还是依照明朝军制编练部队。通常以1200-2500人为一个独立镇,再分为6个刀牌班和4个弓箭班,再由5名统领和他们的副统领共同指挥。故而不需要临时拆散后重新组合,坐等对方掉入提前布置的区域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兰本土画家笔下的 北线尾之战

但具体细节与真实情况却截然不同

另一方面,类似北线尾之战的小规模胜利,也往往容易出现在东西方世界的早期交往历程中。尽管传统的中国军事技艺水准,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陷入落后,却并没有被立即拉大到后来那种触目惊心距离。甚至在本土背景下,还能以数量、谋略方面的优势左右胜局,从而顺利将隐患留给下一代人去解决。但遮羞布终究只是短暂的幸运,等到障眼法再也无法持续下去,本该提早忍受的损失便只有变本加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