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的文章说"非美勿视、非美勿听、非美勿言、非美勿动",想必是受到孔子的启发。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本是颜回请教如何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孔子给与他的四个消极的规范,使其首先从眼耳口身去约束自己。

但如果再度"消极"到,只针对于美的范畴,限定"眼、耳、口、身"的约束,就未免有些偏颇。

"非美勿视,非美勿听,非美勿言,非美勿动",这句话,如果不另外加别的话,还看不出什么大毛病。因为它大不过就是一种美好期望。但是,如果人为地加了细论详解,以个性代替见解,以个体的偏颇理解混淆正统概念,差别可就失之斐然了。更有不求甚解之众,以此偏论胡乱解释这自己苟且的一生,这就是口业之谬了。所以我极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

不乏有人说:我除了美,闭目塞听,充耳不闻…这可能是一种人间理想,但永远不可能实现。我觉得有这种"理想"的人,大概是所谓的【浪漫理想主义】吧。只不过浪漫如果变成了虚无和空泛,是令人抓狂的。反正我听了或见了这样的观点,首先是很不舒服。

所谓理想,要么是形而上的无尽求索,要么是苦行僧般的持行修戒,但如果你这两者都不做,却提出了一种看似比修行还要苛刻的"理想主义",说白了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得是一个人只有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才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和世间全部的美好,当你思维敏锐,视野广阔,自然知道什么是旷达的人生格局。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并不见得要脱俗、伟大,但它一定在精神上见识了最好的远方和风景。

起码,他并不会顽固地排斥些什么,也不会盲目得一味清高。

实质上,当一个人有偏执强迫的倾向、有对安全感的明确追求,心理上肯定产生对美的执着追求的可能,但恐怕它的底色只是,一种勇气和格局蜷缩于一隅的自我保全。

美,其实有时候是一种自我安全感的确认。

那么,如果一个人只学会了自我保全,对于爱、责任,无论大家小家国家,他同样都是可以"没义务"去履行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注定是自私没有胸怀和情意的。更确切的说,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小众"似乎是特立独行、游离于世外的卓逸群体,我也曾经自以为是。但一个大写的人不可能自我地把格局缩小。所以局限的美,美则美矣,毫无重量和质感。

把爱和家分开,理想和实际分开,实际上等于把大道和至理分开,让它们各过各的。那种割裂近乎残忍,之所以让某些人感觉不到疼,还是因为出于对逃避更大人群的强烈认同、内心麻木。

这类人的心理看似处于平衡自洽状态,却始终走不出矛盾冲突持续的旋涡。所以,我们常说哲学使人痛苦,但重要的是"正因为痛苦才使人趋于幸福",我想,关于这一部分"幸福",某类人,是体会不到的。

不自觉的把小我放大,映衬出了大多数人的自我省觉的缺省。

真的,不要太把什么当做自己的标榜。

标榜和崇拜是毒,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灵活的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