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受封江西的明朝藩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打算学习一下老前辈朱棣的成功经验,局部起兵,反攻朝廷,最终一统天下。

这个宁王朱宸濠,他是本朝的第四代藩王,是初代藩王宁王朱权的玄孙,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五世孙。

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个整天跑到华府去搞事的宁王,说的就是这位。

且不说这位仁兄的水平比朱棣如何,本质上,朱宸濠和朱棣就大不相同。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朱允炆削藩削的太厉害,所以朱棣颇有点逼上梁山的感觉,而我们的朱宸濠同志则打小就是个坏包,因为从他当上藩王开始,他在江西本地的名声就非常不好。

侵占土地,欺压良善,作奸犯科,这位仁兄一天到晚,可以说是除了好事儿,什么都干,除了不要脸,什么都要,人,那是大大的坏。

所以,他会发动叛乱,时任大明皇帝的明武宗朱厚照那是一点也不奇怪。

当年朱棣造反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明惠帝朱允炆那是相当生气,然而当朱厚照听说朱宸濠在江西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之后,却笑逐颜开,非常兴奋。

皇帝兴奋的原因在于,朱宸濠这么一闹,自己终于有机会御驾亲征,去紫禁城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了。

在别人看来,坐拥天下,万乘之尊的朱厚照过得是神仙一样的日子,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你没有到访过百年前的紫禁城,你不知道那巍峨宫墙内的阶梯有多长,需要走多久。

你也不知道,在那里生活的人到底是开心还是难过,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是多么的难捱。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的一个情况是,皇帝虽然富有天下,但皇帝本人却几乎只能终年生活在紫禁城里,没有极其特殊的事情发生,皇家的祖训和规章不允许他出去瞎溜达,朝廷里的大臣们也不会任由他出去瞎转悠。

祖训,这毕竟只是先人留下的死规矩,它的效果已经随着历代先帝的失去而变得苍白无力。

更何况,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朱厚照看来,建立规矩的同时,就代表了破坏规矩的人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

自己富有四海,谈不上获得利益,但至少这个道理使得他明白,也许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

但是很显然,即便是大明天子,也不能自由自在。

别的不说,朝廷里有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就是朱厚照很难迈过去的槛。

这三位老臣,分别是刘健,谢迁和李东阳。

由于这三位仁兄都是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那一朝留下的老臣,又由于朱厚照同志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所以这些老臣们很自然的就会把自己摆到家长的位置上,而把朱厚照当成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

朱厚照想要花钱,刘健表示不行,年纪轻轻就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以后大明国库让你造个底掉可怎么办?

朱厚照想要请客吃饭,谢迁表示不行,你有那个时间,你应该勤于政务,实在不行批两篇奏疏也可以,整天和你那些酒肉朋友聚什么?

朱厚照想要娶几个媳妇,李东阳表示不行,色字头上一把刀,你要是把身体搞坏了,你让我如何对的起你爸爸的在天之灵?

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朱厚照做什么,总有人站出来反对他。

登基之初,鞑靼人在山西一带滋扰,朱厚照看到希望,认为是个出去转转的好机会,于是拉下脸来恳求诸位臣公能让自己出去透透气,结果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朱厚照一发狠,干脆一人一马溜出紫禁城,过居庸关,直接到了一线战场去指挥战斗。

看得出来,朱厚照实在是太渴望从紫禁城里走出去了。

宫室固然宏伟,但是单调。

虽然当年的朱棣同志把紫禁城建造的龙飞凤舞,雕梁画栋,相当豪华,但紫禁城整体的陈设,看起来是那么的单调和重复。

宫女和宦官们,春夏是一套衣服,秋冬又是一套衣服,到了春夏再换回来,朱厚照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永远是在那里洒扫亭台,御沟疏通。

皇帝的物质世界是富足的,可他的物质世界越富足,他的精神世界就越发空虚和寂寞。

在紫禁城中,时间变成了一种十分奇怪的东西,这东西按照固定的节奏以一种十分缓慢的姿态流逝,在这里,没有让朱厚照觉得惊奇有趣的事情发生,也不可能会给皇帝来一场终身难忘的际遇。

无聊,实在是无聊。

所以,当听说宁王朱宸濠造反的时候,朱厚照可以说是美的鼻涕泡都要出来了。

朱宸濠造反两个月后,朱厚照也终于收拾好了行李,带着大军从北京城出发了。

从北京到山西,路途不可谓不远,按理说既然是要出去平叛,那自然是兵贵神速,你朱厚照理当快点赶路。

然而,我们的朱厚照同志行军速度极慢,朱厚照一路上这瞧瞧那看看,走两天歇三天,完全不像是去打仗,而像是去旅游的。

军情十万火急,那是不等人的,所以当朱厚照慢吞吞的才走到河北涿州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已经被平定了,坏消息是,既然朱宸濠的叛乱已经平定,那么你朱厚照就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了,这趟旅行,到此就算是结束了。

朱厚照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差点没从马上掉下来。

要知道,他这一趟出来,可不完全是为了出来散心,他更希望借此机会,在战场建立军功,以此来向那些素来瞧不起,看不上他的大臣们证明,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然而,这个可以出尽风头的机会,就这么被别人给抢走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抢先平叛的人是谁呢?

此人时任南赣巡抚,姓王名守仁,字伯安,学界通称“王阳明”。

王阳明同志,倒也不是抢功,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南赣巡抚的全称叫做“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巡抚,就是来回巡视,南赣汀韶,指江西,湖广,福建,提督军,属于是职责,意思是负责治安管理。

王阳明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江西一带的社会治安,宁王朱宸濠在江西搞叛乱,王阳明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事实上,就连朱厚照本人也知道王阳明已经在江西组织平叛,但朱厚照认为,区区巡抚,手里那点兵力还不够朱宸濠塞牙缝的,所以压根就没当回事儿。

可谁知道,这个挨千刀的朱宸濠实在是太不争气,造反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没等多长时间,居然就被小小的王阳明给活捉了。

煮熟的鸭子飞了,朱厚照同志相当生气,但他很快接受了现实,然后接着带领大军往前走。

有人可能会问,朱宸濠都被活捉了,朱厚照怎么不回家呢?

他当然不会回家,因为这次御驾亲征的机会是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尽管仗是打不成了,但借这个机会出来好好玩玩总是可以的。

于是,朱厚照改道扬州,白天打猎,晚上逛街,这就算是玩上了。

朱厚照在扬州不是玩三天两天,更不是十天半个月,他这一停留,就是半年时间。

这期间,他还曾偷偷的跑到扬州城的妓院里闲逛,让妓院中的女子站成一排接受他的检阅。

皇帝亲临妓院,此举轰动一时,这导致江淮地区的妓女身价倍增,很快在天下百姓之间传为笑谈。

朱厚照在这边玩的很快乐,但我们的王阳明同志却相当着急上火。

因为,六个月前王阳明就已经把朱宸濠送到了南京,请求移交犯罪嫌疑人。

朱宸濠是毕竟是皇帝的亲戚,是杀了还是判无期,那得由皇帝本人自己来决定。

王阳明不仅巡抚江西,如广东,福建,湖南也归他管,他手头的政务一大堆,哪儿有时间在守在南京跟朱厚照耗着?

然而,王阳明请求皇帝处理朱宸濠的奏疏写了好几封,朱厚照看了之后一概留中,不予回复。

皇帝不回消息,王阳明琢磨来琢磨去,最后终于福至心灵,重新写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把平定朱宸濠之乱的功劳全都算到了朱厚照的身上,说自己能侥幸活捉朱宸濠,也全靠朱厚照指导有方。

这么一顿马屁吹下来,朱厚照终于满意,这才欢天喜地的来到南京接收了朱宸濠。

功劳也有了,玩也玩差不多了,朱厚照终于打算回家了。

当然,回程对朱厚照来说,也是一种旅行。

他从南京出发,经过江苏镇江,爬了一下镇江西北部的金山,又从江苏扬州的瓜洲乘船渡过长江,最后来到了江苏淮安附近的清江浦。

明时,清江浦是一个很大的湖。

两岸风景优美,湖面水波粼粼,又有鱼翔浅底,朱厚照玩心大起,不顾臣下劝阻,非要独自乘船到湖中捕鱼,结果在小船上一个没站稳,倒栽葱掉到了湖中,好几个扑腾才被救上来。

朱厚照落水,是在正德十五年九月,他被捞上来之后终于老实了,不再四处乱逛,而是老老实实的返回了京师。

然而,当时已经是秋季,秋后水凉,朱厚照这一落水,不仅让他偶感风寒,更引发了肺炎和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回宫之后一病不起,很快于正德十六年的三月份病逝了。

临终托孤之际,这一辈子都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朱厚照没来由的说了这么一句话:

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以前的事情都怪我,不是你们这些大臣们所能预料的,跟别人也没有关系。

很多史学家由此断定,朱厚照在他人生中的最后时刻里终于幡然醒悟,对自己以前那些荒诞的行为感到了深深的后悔。

然而作者却并不这么认为。

一个人后悔的前提是,他做错了。

那么试问,作为皇帝,朱厚照做错了么?

朱厚照在位的时候虽然宠信宦官,但后来这些飞扬跋扈的宦官同志们,也都是他亲手弄死的,并且在弄死这些宦官之后。他任用了一大批优秀的臣僚,文臣如刘健谢迁李东阳,边臣如王琼王守仁杨一清。

朱厚照在宫里建设豹房,搞古代白金翰,骄奢淫逸无度,然而你也许不知道,正德时期上到赈灾,报灾,勘灾,下到赈济,抚恤,救济,可以说是有明一朝落实的最为完善的,无数百姓从中受益。

当年的明英宗朱祁镇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折戟沉沙,而朱厚照五万兵力就取得了应州之战的胜利,维护了北疆的安宁。

皇帝不暴虐,但有军功,皇帝不好色,却有政绩,这个看似不正常的朱厚照,实则比明王朝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皇帝,都要正常。

他做错了么?

他没有做错,他只不过是向那些陈旧的教条开战,不向那些迂腐的大臣们妥协。

他不想成为帝国权力上的一个符号,而不过是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有血有肉有自由的人。

所以,如果百年前的朱厚照真的在人生中最后一刻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屈服,选择了后悔,否定了自己这一生的所作所为,恐怕这才是最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