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曾经遭到了一次劫难,差点被废除!

民国时代,有学者提议将汉字“拉丁化”,连大文学家瞿秋白都支持,然而学者赵元任为了反驳他,直接写下了96字奇文,全文只有一个拼音,让他见识到了中文的奥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何当时要废除汉字?赵元任又写出了怎样的惊天妙笔呢?

自古的汉字运动

中国是四大古国里唯一没有中断传承下来的文明,而汉字就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标志。早在五六千年前,为了方便记录,汉字就以图画的形象出现,被刻在木头上、石块上、树上,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文字的创新。

到了东汉时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让汉字写在纸上,得以更好地保留下来。几千年的文明传承给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以骄傲。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受到了重创,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中华文明成了所有人眼里“最落后的文化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使用简化汉字的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他是贫农出身,通过农民起义得到了政权,对于汉字的使用他并不熟悉,为了能掩盖自己的无知,他的书写、盖章、文件起草全部都是简化汉字,只不过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简化字根本没机会在全国推行。

第二波文字改革,是在百日维新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大批学者为了能够学习西方的先进,一致主张废除汉字采用拼音代替。只可惜这件事虽得到了光绪帝的应允,却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直接被废,这两次小规模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水花,但随着清政府的逐渐没落,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变得强大必须向西方学习,无论是技术还是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拯救整个千疮百孔的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规模学生运动和流血冲突不断。为了寻求救国,一些能人学者出国留学,在接触了先进的西式思想后,文学界也迎来了改革的方向,一个是白话文运动,一个是国语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指抛弃传统的国家古文,倡导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述。最早在1910年的时候钱玄同就曾到《新青年》杂志投过稿,文章是以白话文的口吻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使用白话文,带着大批学者进行革命。

那时的钱玄同只是个毛头小子,这封信虽然引起了陈独秀的注意,但并未产生任何波浪,对于倡导白话文运动,陈独秀也一直在努力,直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文化运动开始泛滥,钱玄同抓住机会在《新青年报》上面发表了一篇《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文章,当众指责,汉字是记录孔子学说和道家学说妖言惑众的起源,如果不废除就会流毒于20世纪,只有将汉字全面废除后才能让祖国强大。

他的这番言论不仅没有得到批判,反而让许多有志之士大为赞赏和支持,鲁迅、傅斯年,还有一直为汉字拉丁化站台的瞿秋白。他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对于我国的文化改革做出过非常重要贡献。

瞿秋白的拉丁化方案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家里是兴旺之族,父亲擅长剑道、医学、绘画,但就是对做生意不感兴趣,致使家业旁落到同宗的手里。瞿秋白深受父亲的影响,出生书香世家,对于文学非常喜爱,因为父亲不愿意打理生意,一家的开销全部由同宗给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瞿秋白想考取功名,救国救民,当时的清政府摇摇欲坠,大厦将倾,根本没机会给他施展抱负的平台,等到瞿秋白考上高级中学,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了解西方的一切,瞿秋白跑到武汉外国语学院专修英语,毕业后,考上了北大,但因为母亲身故,家里的经济来源被切断,导致他没有钱念书。

为了能学习外国知识,他只能考进了不要学费的外交部专门研习俄文,也就是这两次“字母”文字的学习,让瞿秋白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五四运动爆发后,瞿秋白加入了李大钊的研究会,当了一名翻译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因为瞿秋白精通俄文,被国内革命委员会选为了驻外记者派到了莫斯科去采访,他没有犹豫就踏上了去往俄国的旅途,刚到莫斯科就发现,当时对方下达了全国扫盲的命令,给全国文盲读书学习的权力,还制定了全国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瞿秋白,在他的心里,中国有着同样的问题,自古能上得起学的人有多少,中文是楔形文字晦涩难懂,学起来非常不方便,如果中国跟俄国一样,把汉字废除,改成拉丁新文字,那么说不定学起来就比较方便也比较快捷。在瞿秋白的心里,中国必然要全面接受西方的一切,这样才能达到富强的目标,于是瞿秋白的建议被搬上了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俄国的采访,将要告一段落,瞿秋白就抓紧时间,改善国内的文字化进程,他义正词严地指出,中国的文字一定要改用拼音字母,这样不仅简便而且通俗易懂,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拉丁文字,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值得所有人学习和提倡。

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案正确,瞿秋白还创造性地编排出一本带有新型文字的声母韵母表,全部由字母代替汉字,例如把“子”写成“Z”“儿”写成“r”,这样的行为为我国后续新拼音标注创造了思路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他设计的字母标调,衍生了后期的四音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狂热地推行这种新型文字,瞿秋白从自身做起,在给朋友书写信件。甚至往国内发送电报的时候都会用到汉字拉丁化,看不懂的友人和报社经常与他争论长短。回国后组织了大部分演讲宣传自己的理论,称汉字是老学究才研究的文字,对于时代的新青年一定要摒弃这种不合时宜的传统。

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众学者的支持,四处演讲也是慷慨激昂,一时间在国内的文学界刮起了“汉字拉丁化”的风潮,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拉丁化的活动传到了赵元任的耳朵里,看着瞿秋白的“胡闹”他直接作出了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生于光绪十八年,祖籍天津,祖上就是书香门第,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作为一名史学家、文学家,在赵元任的心里汉字绝对是最优美的存在,几年的文化传承不可能说废就废的,汉语拉丁化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是瞿秋白最荒谬的行为。

本来自己无心这场运动,但大批学者的拥护和瞿秋白不断的痴迷,让他觉得如果再不出来制止,或许中华文化瑰宝将被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为了反驳瞿秋白的拉丁文化,他直接写了一篇奇文,名叫《施氏食狮史》,全文九十六个字全部只有一个读音“shi”。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时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失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但凡是个认字的中国人大多都能知道这是个什么意思,但想要读出来没个几年文字功底的全部会被败下阵来,如果换成拉丁文,那情况个必然会变成只有三个字母“s”“h”“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文章给了很多学者当头一棒,想要用新文字代替汉字完全站不住脚,不仅造成歧义,对于古代文献完全翻译不过来,看不懂里面的意思对于文化界就是一大损失。

为了能再加一把火,赵元任直接又写了两篇文章《季姬击鸡记》、《易姨医胰》,这下文学界直接炸开了锅。

汉字拼音的使用

文化的强烈冲击,让学者们争吵不休,瞿秋白看到赵元任的反击,并没有被吓倒,在苏联学者郭质生先生的帮助下,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拉丁是字母草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登上了莫斯科《中国问题》报纸的头版头条,随后在1938年时,《中国拉丁化课本》正式投入教育市场使用,而且翻开书的第一页八个大字标得清清楚楚“知识分子初学使用”本书中详细地阐明了,拉丁文字使用的意义。

中国并不是想要不用汉字了,只是汉字复杂多变,不利于后期的发展,并把汉字比作乡间昂贵的轿子,拉丁文字是廉价的电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选择哪一个。这种声音争吵了十数年,都没有结论,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全国陷入混乱,能上得起学的孩子少之又少,“废除汉字”的活动基本停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的国家除了政治经济的完善,教育被提上日程,要想国家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必须完善,伟人下达指示“文字要走向世界,并与拼音同等化道路”,这也引发了国内拼音化加快发展的脚步。

1955年10月15日,北京文化局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这次的大会确立了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三年的实验,这套方案以全票通过使用,周总理作出了指示,这项决策并不是谁代替了谁,是与汉字平起平坐的拼音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番讲话确立了拼音的地位,汉字拉丁化的浪潮逐渐褪去,经过三十年的拼音改革,1986年1月召开的国家语言文字讨论大会上,拼音的从属关系和辅助关系在我国尘埃落定。

不过拉丁化的文字出现和使用,并不是取代汉字而来的,文化是不断地在进步,当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救国救民的学者发现西方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所以提出了汉字拉丁化,这是时代的进步,但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能传承几千年而屹立不倒绝对有他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民族要想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字是这个国家强有力的生命养分,不可废除,也不能废除。它为人类书写着历史,书写着时代的变迁,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中国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无论哪国文字翻译,都不可能表现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这是汉语独有的魅力,也是华夏几千年的文明,更是14亿人民的文化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