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州博物馆获“中博十大”2022年网络人气投票

最高的十大百强县级市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全面展示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网络人气情况,中国文博发展创新峰会2022年11月份推出「十大特色博物馆专题推介活动」,得到多家博物馆及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截止发稿时,浏览人数近30万人次,参与投票人数已超过11万人次。

此次活动共计涉及约一百三十家博物馆参与展示。滕州博物馆在此次网络人气投票活动中荣获十大全国百强县级市博物馆第一名

滕州市博物馆新馆位于龙泉广场东北侧,荆河西岸,为龙泉广场文化建筑群“一塔六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州市博物馆现有藏品52038件/套,实际包含藏品数量为82072件,时代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各个历史时期。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6件,二级文物74件,三级文物33件。

博物馆以北辛文化、商周青铜器、玉器为特色的馆藏精品,尤其以数量众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的商周青铜器享誉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场馆概况

滕州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20487平方米,为汉唐风格,地下一层、地上五层,框架式结构,设置5个常规展厅和4个临时展厅,展陈开放区域8000余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馆陈列以滕州的发展为主线,由“文明曙光”“三国五邑”“泱泱汉风”“滕韵绵长”“峥嵘岁月”五个部分组成,介绍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辛文化到解放战争时期,绵亘上万年的地域发展历史,集中展示了滕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真实再现了滕州地区历史化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特点,开设了各具特色的专题展厅“赫赫青铜”“镜鉴古今”“陶瓷春秋”“玉琢成器”,让悠久的历史与盛世的风华交相辉映,全面展示滕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基本陈列

--- 文明曙光 ---

第一单元“文明溯源”。滕州是中国史前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一万年前的细石器时代,人类就生活、居住在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细石器时代又称中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是细小的打制石器,并开始出现磨制石器。目前,滕州发现的细石器主要分布于薛河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单元“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因1964年春首先发现于官桥北辛村而得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与滕县博物馆联合,于1978年秋和1979年春季,先后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

北辛文化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环节,距今7500-6100年左右。目前,滕州境内已发现北辛文化遗址9处,主要分布在薛河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单元“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首先发掘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600年左右。这一时期文化面貌以母系氏族聚落为标志,晚期开始出现男子占据主导地位的部落,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目前,滕州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岗上、西公桥、西康留等60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单元“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而得名,距今4600-4000年左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龙山文化时期城市、铜器、文字相继出现,表明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邦国时代,步入初期文明社会。目前,滕州境内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20余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单元“岳石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是东夷人创造的文化,因20世纪60年代山东省平度东岳石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距今约4000-3500年,其分布范围与龙山文化大致相同。

岳石文化时期,石器种类和数量仍较多,亚腰型石斧、双孔石刀等都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铜器在岳石文化时期已普遍出现,不仅发现数量多,制造技术逐步提升。岳石文化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三国五邑 ---

历经史前漫长的演进,夏商时期,滕州地区的古国登上历史舞台,经历周代分封,这里成为方国林立的沃土。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滕、薛、小邾(那)三国之外,还存在众多的城邑,有灵邱、昌虑、欢城、戚城和湖陵(一说郁郎)等,是谓”三国五邑”。这些方国城邑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滕州尊古重义、尚善知礼、崇文贵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单元“为善兴滕”。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后,封其异母兄弟叔绣于滕,立为滕国,姬姓,共传三十一世,战国中期被宋所灭,存世约七百余载。作为诸侯小国,滕国积极推行善政,尤其是滕文公在位时期,采用孟子治国思想,“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一时政绩显著,百业俱兴,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传为千古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单元“薛序千年”。薛,夏代立国,历经商、西周、春秋至战国中期为齐所灭,历时约1700年,是中国先秦时期享国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也是当时重要的东方侯国。商初,薛服事于商,国君仲虺任汤之左相。西周时任畛承薛。

公元前321年,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孟尝君田文居薛时招贤纳士,门下食客三千,其中不乏有勇有谋者。“焚券市义”“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典故讲述的就是孟尝君与其门客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单元“小邾求存” 。西周末年,邾国国君曹颜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封其少子曹肥于郳,始建郳国(小邾国)。小邾国虽见于史书记载,但是具体地望一直存在争论,直到2002年,山亭(原属滕县)东江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小邾国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单元“五邑并存”。自先秦以来,古滕境内先后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封邑,关于“五邑”的具体所指历史上各个时期曾有异同,因缺乏确凿史料记载,“五邑”时代限定及所指众说纷纭,今观之,“三国五邑”作为对古滕方国封邑历史的习惯概称或为妥当。通常所说的“五邑”即清代时期记载的 “灵邱、昌虑、欢城、戚城和湖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泱泱汉风 ---

第一单元“政治军事”。汉代在大一统背景下,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革新,农业、手工业、商品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经济富庶,国力强盛。两汉时期,滕州境内曾置蕃,薛、公邱、昌虑,戚、合乡、湖陵等邑,分属多个郡国管辖,成为地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烟浩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盛极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单元“社会经济”。汉代,农业在生产规模、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冶铁技术逐渐成熟,铁农具已普遍推广。

汉朝重视纺织业生产,汉通西域后,开辟了经由河西走廊沿天山南北两路,穿越葱岭,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商品经济贸易发展迈入新时期。

汉代冶铁业发达,全国设管理冶铁的铁官50处,山东设13处。滕州汉时属鲁国,汉代画像石上的冶铁图反映了滕州境内的冶铁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单 元“文化生活”。同先秦时期相比,汉代生活器具的种类、器形等都发生了一定变化。生活用器多样化,并趋向简朴,纹饰相对简化,日用器皿以素面为主,更注重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随着建筑业的空前发展,建筑用陶大量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单元“丧葬习俗”。中国古代有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伦理观念。《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秦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从丧葬仪式到墓葬形制,以及随葬物品都反映出人们对死后得以继续享受生活的意念。因而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大都仿照世间。随葬物品,一部分为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还有专为随葬制作的明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滕韵绵长 ---

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使北方黄河流域地区遭到严重破坏。为躲避战乱、饥荒,大批人口向南迁徙。这一时期的滕州饱受战乱之苦,经济萧条,人口锐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部分“唐宋时期”。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然此时的滕州地区饱经沧桑,已非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地区。

另外,晚唐以来,黄河中下游地区历经军阀混战的破坏,早已极度凋敝。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社会生产基本上陷于停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部分“元明清时期”。金末以来,滕州地区受长期兵患战乱影响,田园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元代,农业生产有所恢复,然而受社会制度制约和阶级矛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百废待兴。明清时期的滕州社会稳定,人烟阜盛,经济复苏,再现繁荣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峥嵘岁月 ---

涤荡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污染浊水,在滕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亦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烈火,众多革命志士,为争取民族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步伐,进行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滕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赫赫青铜 ---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发现的青铜器无论在国别、时代、数量等各方面均在山东地区首屈一指。与此同时,新的发现层出不穷,发现地点和文物数量不断增加,为古老的滕州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绿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镜鉴古今 ---

青铜镜的铸造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至迟在战国时期,铜镜的使用比较普及,汉代是青铜镜使用的鼎盛时期,大小、花纹各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青铜镜分类多以镜背的花纹为标准,名称也以镜背装饰命名。由于不同朝代社会生活的差异,铜镜的镜背装饰也有很大差别,成为区分历朝历代铜镜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滕州博物馆所藏铜镜数量大、种类全,可以反映中国铜镜的发展脉络,这与滕州本地的富庶和繁盛密不可分。朝代更替,镜鉴传世,从中可以管窥滕州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陶风瓷韵 ---

滕州博物馆馆藏陶瓷器以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早期青瓷见长,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数量丰富、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堪称山东地区出土原始青瓷的代表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器发展经历了新生之后,宋代达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单色瓷的最高峰,元代以后,青花乃至彩瓷成为主流,直到今天,瓷器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显示出瓷器旺盛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玉蕴华章 ---

玉石制作成玉器后,被人为的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器形也因为用途而多有变化,其中既有用来祭祀天地四方,成为天授王权的象征,又有比德与玉,起到礼仪、装饰等功能。

汉代以后的玉器逐渐失去了神秘色彩,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器具陈设,直至今日,玉器仍然是人们日常佩戴的重要的装饰品之一。

滕州博物馆所藏玉器以商周时期墓葬所出土的玉器见长,制作精美,美轮美奂,堪称难得一见的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馆藏珍品

--- 滕候鼎 ---

1982年3月,滕州市(原滕县)姜屯公社庄里西村的社员在取土时,距地表深4米处发现一座古墓,出土有鼎、簋、鬲、壶等六件珍贵文物,均为西周早期滕国之器,滕侯鼎便是其中之一。

西周滕侯鼎的造型有诸多奇特之处。常见的鼎一般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制式,但该鼎却介于方圆之间。鼎口四角均呈圆弧形,而口边又设为直线形,且前后两面较长,左右两面稍短,口呈圆角长方形;其次是附有鼎盖,鼎口设计巧妙,为子母口,上加盖,盖顶置卷龙状四小钮;更为独特的是,该鼎的鼎盖及鼎身内部分别铸有内容完全相同的铭文“滕侯作宝尊彝”两行六字,这种器形被文物界专称为“对铭器”,实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不其簋 ---

西周不其簋于1980年出土于滕州市后荆沟村“居龙腰”遗址一西周残墓中。器身椭圆,子母口带盖,盖呈腹盘状,盖顶有圈足形提手,腹部铸有对称兽首附耳,有珥。圈足外铸三个伏兽形足。盖及器身饰瓦纹和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纹。器内底部铸铭文十二行,共一百五十一字,其中重文三字。

不其簋是最早的秦器,其铭文讲的是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即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西北强族猃狁进犯周人西部边境,王命虢季子白率不其御敌于高陵(今陕西洛水一带)三战全胜,不其因功受赏的史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青铜鸟形杯 ---

战国青铜鸟形杯于1978年出土于滕州市薛国故城一座七鼎六簋的大型墓中。鸟身即杯身,深腹椭圆形,喇叭形圈足,圈足饰有镂空交体龙纹。杯前置有鸟首,口微开,双眼外突,炯炯有神,探视前方;鸟首斜向前伸,昂首曲颈;杯后置有鸟尾,鸟尾曲折平展向后;尾部上翘并呈扇形散开,饰有镂空交体龙纹,适于手把持;杯身两侧置有流线型翅膀,作展翅欲飞状,栩栩如生,显示着高贵、华丽温柔的气度。出土时杯内有一青铜勺,勺柄缺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滕侯簋 ---

西周滕侯簋,整器通高22.5厘米,口径20.5厘米,腹深12.5厘米,底座高9厘米。口沿较圆,腹部鼓起,两侧饰有兽首形鋬,两鋬下有部为卷龙状珥,圈足下部紧连方座。颈部中间饰有小铺首,两侧及底部饰有一周夔龙纹,填地以云雷纹,腹部、器座均已斜方格乳丁纹装饰,以云雷纹填地,方座以兽面纹饰四边角。器内底部铸有铭文八字:“滕侯乍(作)滕公宝尊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陶盖鼎 ---

北辛文化代表器物陶盖鼎,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疏,手工制作;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四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型朴实,装饰简练,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玉夔龙 ---

青白玉,体扁弯曲,两边有脊牙作游动状,两面以双钩饰两尾交接的夔龙纹,两端的凸脊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通体线条流畅,做工精细。

古人把一角一足的动物叫夔龙,玉夔龙呈现的是龙游动时的样子,通体温润光泽。《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