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千多年前,蒋捷在船上望着吴江水感慨逝者如斯夫。

现如今我们没有骚人那横溢的才华,面对似箭的光阴,只会发出3月看花开,4月长新叶,5月已结果的感叹。

春夏之交之际,也是人间美时节。它日渐暖,气渐升,让天地间褪掉春天的滤镜,变得更加清明,人也变得愈加精神。

此时既没有初春天的寒意,也没有盛夏天的炎热。自古有春种夏长的说法,虽然有百花凋落的伤感的一幕,但也影响不了草木欣然疯长的盛景。

节物相催自有时序,即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也不必过多愁恨,只要内心向阳,生活处处皆是花开。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北宋文人秦观,在一年暮春夏初写下的一首诗歌《三月晦日偶题》。全诗闲适悠然,还富含哲理,值得我们细读。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说起秦观,大家肯定会想起他笔下那些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毕竟他在当时和后世,皆以词称。

确实如此,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普遍喜爱,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宋朝婉约词宗之一。

但这太过光彩耀眼的婉约词成绩,也掩盖了他其他领域的光芒,也给他贴上固定的标签。

不相信转动大脑仔细想想,秦观的词大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名句信手捏来,要你说一两句秦观的诗可能就沉默了,因为根本想不起来。

其实据统计秦观现存的作品中,其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文则多达四十卷将近700篇,是词的若干倍。

诗言志,词抒情,我们读完秦观的词,脑海中会很自然地浮现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形象。然而当我们读完他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的诗文策论后,也会发现原来这个“千古伤心人”,也是位性格豪隽慷慨之人。

特别是在早期青年时期志比天高,他从小喜欢读书,尤其喜读兵书,这一阶段他的诗文中时时流露出豪放的调子。“少年慷慨论事,尝有系笞二虏回幽夏故墟之志”、“建事撰策与贾谊、陆贽争长”,这些都是世人给他的评价。

当时他家境并不富裕,所以居住在农村,也从事过一定的田间劳动,针对农时农事、人与自然的议论,秦观留下了不少。

上面这首《三月晦日偶题》,就是他在某年春末夏初,针对伤春惜春这个永恒话题,而偶然有所感怀写下的。

“晦日”,是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三月晦日就是三月的最后一天,同样也是春天的最后一天的意思。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的不断递换,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这是自然规律,痴心的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呢?

刘禹锡有言“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其实每逢暮春雨横风狂、残花败柳,寂寥的人也不会少。

这里秦观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他对痴心儿女伤春惜春之事的不理解。在他看来,大自然四季轮回、花草的循环往复这是必然的规律,又何必对春天苦苦痴缠呢?

而且他还给出了这么说的理由,就是后两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你又何必因春天过去百花凋谢感到怨恨呢?你看那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正称人心意。

春去夏来,既然无力挽留,何不顺其自然,你看你失去了繁花似锦,但你收获了树木丛生呀,每个阶段自然有它令人愉悦的地方,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失去,那你失去的将会更多。

做人呀,不要太过遗憾,太过执着,要学会正视现实,知足常乐,这是秦观他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也是借这首告诉我们的道理。

秦观的这首小诗短短28字,字字句句通俗易懂,但呈现出的效果非同一般。全诗既有优美的画面感,又有闲趣议论富含哲理,是一首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优秀作品,读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