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有一座著名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这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殿宇林立,翠柏茂密。1961年3月4日,白马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马寺景区位于310国道北侧,交通便利,游人如织。过去,我多次经过白马寺门口,因为时间匆忙,所以没有参观。2023年5月1日上午,我和朋友专门前往白马寺游览。在洛阳市区,乘坐公交车,到达白马寺镇,道路已经被堵得水泄不通。于是,我们步行约3公里,才来到景区大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购买门票,走进景区,迎面便是红墙灰瓦的山门,有石砌拱券形的三座门洞。在山门前方的东西两侧,矗立着两件宋代青石马,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据说,石马原本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国二十四年(1935),将石马迁置于此地,成为白马寺的标志性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过山门,走进寺内,人山人海,香火旺盛。这里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两侧对称分布着钟鼓楼、卧佛殿、玉佛殿、法宝阁、藏经阁、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天王殿和大雄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天王殿内正中摆放着明代夹纻弥勒像,两侧是四大天王,背面站立着韦驮;大雄殿是寺内的主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侧站立着迦叶和阿难,以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雄殿后,为千佛殿,始建于唐,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目前,这里正在维修,被脚手架包裹,四周还有挡板,不对游客开放。据说,在千佛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同时,还有一个巨大的木雕佛龛,里面雕刻着五千多尊壁佛。

千佛殿后,为接引殿,始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这里毁于大火。清代光绪年间,进行重建以后,规模相对较小,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如今,殿内供奉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构成了“西方三圣”的塑像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轴线的最北端,有一座砖砌的高台,被称为“清凉台”。此台高约6米,东西长约43米,南北宽约32米。相传,这里曾经是汉明帝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存放经书,供高僧居住。佛经最早的中文译本《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和保存。

拾级而上,穿过门洞,眼前就是毗卢阁。殿顶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着毗卢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构成了“华严三圣”的塑像格局。在毗卢阁东西两侧的配殿内,供奉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的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魏书·释老志》和《洛阳伽蓝记》等历史文献中记载:东汉时期,明帝派遣大臣出使天竺拜求佛法,途中遇到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将他们请到洛阳讲经授法,并且用白马驮着经书和佛像。后来,在洛阳城西侧雍门外御道北,明帝为两位高僧建造僧院,取名为“白马寺”。从此以后,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各地高僧都来白马寺求法。

在白马寺两侧的院落里,可以看到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冢,被称为“二僧墓”。其中,东边院内是摄摩腾墓,石碑上写着“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院内是竺法兰墓,石碑上写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拥有1900多年的历史。朝代变迁,战火洗礼,白马寺经过多次毁坏,已经很难看到明清以前的建筑。但是,白马寺所在的位置,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寺内依然可以看到零星的珍贵文物和最新的考古发现。

垂拱元年(685),武则天重修白马寺。淳化三年(992),宋太宗重修白马寺。金、元、明、清均对白马寺进行重修。如今,在白马寺内,竖立着很多石碑,记载历朝历代的重修过程。其中,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撰文的《重修西京白马寺》碑,分排写出,格式特别,被称为“断文碑”。

近年,在清凉台西侧地面之下,发现四件青石质地的唐代柱础。外观呈方形,边长约1.7米;中间为圆柱状,直径约0.9米。中心凸起,正中有窝。根据史书记载,唐代白马寺有高阁,这些柱础应该是当时高阁的遗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图文——

我是申威隆,陕西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非优秀”毕业生,著名的90后“陕西文博一哥”,被领导和同事们称为“申局”。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关中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