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本宋画创新瓷瓶。

苏仕日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秀美潮州,“秀”在精巧,“美”在匠心。这里,是一座“宝藏之城”——作为广东的非遗大市,潮州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47项省级非遗,且工艺美术品类之多,在全国独树一帜。古老的非遗技艺凝聚了潮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千百年来扎根于民间、根植于生活,也塑造了这座城市典雅的独特气质。

●南方日报记者黄敏璇

非遗之丰

“中原文化的典橱”

闲逛潮州古城,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不仅有街边的小吃美食,还有藏于街巷里大大小小的非遗展现馆。文旅热潮下,古城成了潮州非遗工艺的“天然橱窗”,潮绣馆、金漆木雕馆、手拉朱泥壶馆、工夫茶馆……一众手艺人在此亮绝活,展现潮州非遗工艺的精与美。

古城非遗展现馆林立,源自潮州非遗工艺的百花齐放。回溯潮州2000多年历史,其背山面海的地理特点、自中原经福建流入的移民史、开埠出海的进展史以及感恩敬祖的宗族文化,造就了潮州非遗工艺的多样化,并在历史进展的长河中不断推陈出新。

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剧服、道具、庙宇装饰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展鼎盛时期,潮州地区有着“户户有绣架,家家有绣娘”的盛景;潮州工夫茶,潮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融精神、礼仪、技艺为一体,集中国茶道之精髓,一招一式都体现着潮式生活哲学。从潮绣、潮州工夫茶,再到潮州木雕、麦秆画、陶瓷、花灯等,古老的非遗技艺与潮人生产生活相互交融,历经千年仍旧保持本色,潮州因此被汉学家称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近年来,潮州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和保护机制建设,开展普查挖掘,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种类、分布情况,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此,潮州已着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编纂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建立潮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

与此同时,潮州连续加强非遗传承后备队伍的培养,通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培训,开创“非遗+乡村振兴”模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方式,积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非遗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据统计,目前潮州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9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1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拥有国家级工作站1个、省级工作站1个、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基地2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

2022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潮州工夫茶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成功晋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潮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这次录制我们发觉如今这些非遗仍旧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且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发挥作用。”录制《非遗里的中国·广东篇》节目后,作为嘉宾的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感慨,“例如潮绣还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同时潮州每年有2000多万套礼服产出,成为‘喜服之城’,这就是人们保护传承非遗,进而加大非遗的弘扬宣传而造就的。”

非遗之精

精细纤巧的审美取向

“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美,不惜赀费。”《澄海县志》记载了历史上潮人不惜花重金建设祠堂的风俗。如今行走在潮州乡间,仍旧可见传统的祠堂及潮式庭院中,石雕、木雕、漆画、嵌瓷等工艺被广泛应用,且做工精细华丽,可谓集民间工艺美术之大成。

传统祠堂是潮州非遗工艺的表达载体,其进展历史体现出的精细纤巧、美丽通透,历来是潮州非遗工艺作品的审美取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国家级非遗潮州菜便很好地展现了潮州工艺的精巧精细。精巧在于对食材本味的追求——潮州鱼生薄如蝉翼,不经火煮,配以姜丝等佐料,只为保留鱼肉的鲜甜;精巧在于厨艺的千变万化,炸、炒、煎、烙、泡、炊、扣、焖、炖、烧、熏、焗等,潮州菜有多达20余种基础烹饪技法;精巧在于选料的广泛讲究,潮州地处韩江平原,背靠凤凰山,面朝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带来丰饶的物产,苦刺、薄壳、鼠曲草、巴浪鱼、珠蚶,潮州菜用料遍布山海各处。正因追求精巧、讲究,潮州菜也被誉为“最好的中华办理”。

潮州木雕亦是潮州非遗工艺精巧特质的代表。潮州木雕题材丰富多样,祥禽瑞兽、江海水族、佛仙神灵、戏剧小说、生活场景、自然花木等,无奇不有。与其他地方不同,潮州木雕以镂通雕为主,且成型后再髹漆贴金,作品金碧辉煌、富贵华丽。历史上,潮州木雕匠人精益求精,使潮州木雕吸纳了潮州石雕、嵌瓷、潮绣、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的优点,自成一套完整的艺术表现体系。如今,在被誉为“潮州木雕第一绝”己略黄公祠,仍保留有龙头屐等传统雕饰,雕刻精巧细致。

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决定了潮州非遗工艺的多样化和精巧化。多年来,一代代潮州匠人不断精进技艺,但从未改变对精巧之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