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红色帝国”​在解体前有几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其中之一就是МиГ-321,简略讲,更高,更快,更强大,它具有丧心病狂的4.5倍音速的高超音速侦察截击轰炸机,看这一连串的定语就知道,它目标很远大!而且据说,项目当年属于极端优先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目背景,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关于高速轰炸机双方都在“拼命”产出,美国代表作就是XB70,波音2707,前苏联苏霍伊的T-4和图144,而且双也都在考虑太空作为平台进行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前苏联1975开始着手设计,尼古拉·扎哈罗维奇·马图克 Nikolai Zakharovich Matyuk 担任项目领导,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项目计划设计用于侦察-配备了雷达和电子压制系统和轰炸机能力-装载了空对地导弹的一种能够以难以想象的高速飞行的航空器,该项目最初被命名为301型,但后来更名为米格-321。它可以被用作远程侦察机、轰炸机和截击机, 关于侦察功能,实际当时就受到质疑,当时卫星图像能力高速发展,没有必要花大笔财力物力再研发新的机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实现这个“怪物”的既定的各项指标,需要发动机由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组合而成。这个航空怪物使用两种燃料-高速氢和低速时航空煤油。需带有加力燃烧室的双回路模式——马赫数大于3的飞行时使用冲压发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初步方案看,它具备今天看来仍然很潮的外形设计,当时最流行款-变后掠翼设计,鸭翼布局,背部进气,单垂尾,细长的腰身,极具视觉冲击力。猜测为解决高速飞行过热,米格-321其机身60%材料为钛合金和40%的耐高温合金钢,延续着前苏联战机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机初步设想:长40米,翼展13.2/29.6米,高7.13米,机翼面积200平方米,翼载446~476kg/㎡,最大起飞重量95152Kg,正常起飞重量89152Kg ,空重44384Kg,燃料重量:38568Kg, 挂载能力12吨。最高速度:5300 km/h,巡航速度:4250公里/小时,即4马赫,高度25-27公里;实用升限37000米;最大航程7000-900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海对地典型作战模式,先爬高,从高空降低高度和速度到0.9马赫,在500公里处开始使用机载电子设备对目标进行搜索,对目标进行4枚宝石导弹齐射,每枚重2500公斤,然后亚音速或者超音速巡航返回基地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格-321:有人说是为了对付当时的美国航母战斗群,也有说是高超音速多任务飞机,也有说是高超音速截击机带侦察轰炸能力,所以它应该是图-22和图-160的后续及延续。关于米格-321攻击美国航母,今天看起来还算合理,至今无防空系统能对付高超音速飞机, 八十年代,前苏联管理层桌面上摆满了各种憧憬的假设和初稿及文件,然而这个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项目需要资金天文数字的生产成本, 据了解,压根没开发出相应的冲压发动机,心脏都没有更别谈其它大量的技术难题摆在项目组前面需要解决。 最后前苏联解体,一切都被砍了,有些小可惜,不过它实现的几率很渺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米高扬设计局,虽说米高扬设计局是苏维埃帝国的明珠之一,但大型轰炸机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专利,起码苏霍伊还搞过一个T-4轰炸机,这也算是个谜。 偶尔“拜读”过一些国内的介绍,居然说原型机都已完成,sorry,个人认为是无稽之谈,阅读过一些俄语的介绍,从未提及原型机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