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去世后,“抑郁”成为全网、讨论关注的热点。 表面上是热点事件引发公众热议,其实背后的公众心态——人们来自现实的挫败感与焦虑、看衰、无助的情绪,更值得关注。

未来几年,舆情较于以往,整体上会呈现出相对高发态势。

不信可以注意一下:当下,人们对消极的信息更为关注,对负面信息的发言讨论积极性明显高于以往。一些平时不爱发朋友圈说话的人,现在也开始说话了。

热点引燃之后的发酵速度,更快了;热点引爆之后的情绪烈度,更强了。

这与当前的经济形势大背景有很大关系。参与负面话题讨论,是人们纾解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

这与近年来不断涌出的新兴自媒体平台也有一定关系。现在早就不仅是“两微一端”的时代了,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B站,都有各自的平台特点,以各自的算法优势或圈层优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吸引更多的对传播事件感兴趣的人关注,吸引特定圈层的人关注。这使得某类内容,在某个平台更容易被引爆、发酵。

这与某些势力故意在舆论场上“搅混水”也有一定关系。比如今年“清朗行动”中提到的“恶意散布所谓民营企业卖国论、民营企业离场论等论调,渲染丑化、煽动抵触民营企业”。

今年以来, 企业端 的品牌公 关预算 明显都在大幅削减。 私下里,有的品牌公关负责人表示,要 躺平啦,差不多得了 。

品牌公关传播可以相对“躺平”,但舆情防控、舆情处置方面如果也“躺平”,在当下这个环境里,就离死不远了。

可以说,舆情防控与舆情处置,当下不但不适宜“躺平”,更是政府部门、国企和民营企业都面临的一道严峻的能力考题。

舆情防控变得更加重要。舆情监控不应再只看数据,数据量高了再关注,舆情监控供应商和企业相关PR必须具备对社会法治新闻的判断能力,以便在舆情刚刚发生时就判断出发酵可能性,第一时间做出处置。

正确及时处置舆情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以往,一份不当的公司函、律师函,至多在一定范围内制造个不大不小的“二次舆情”。但在社会情绪更容易失衡的当下,一个不妥的处置可能会引起某个群体的情绪集中爆发,让事件彻底失去控制。

舆情培训也变得更加重要。很多国有企业和银行,对舆情处置完全没有基本概念,甚至不知道舆情投诉需要提前做好人员授权,导致出了事儿之后完全抓瞎,等整明白该怎么做了,给领导解释清楚了领导拍板了,盖章审批流程走完了,舆情早已天下皆知,该停职免职的已经停职免职了。

就像几个月前发生在某知名保险企业的舆情,等这家企业终于后知后觉弄明白该怎么正确处置的时候,中组部的有关负责同志已经来公司宣布中央决定了。

舆情培训,更应以“学完即可用”为价值标准,而不是听几小时空谈,学一肚子抽象理论,真上了阵,却像某些“传统武术大师”一样被人一击即倒。

未来,在企业里负责舆情,可能更是显学。

今年,我们将把线下专题沙龙活动作为工作重点。欢迎关注——

欢迎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limeng719719

舆情处置干货

舆情教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