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磨山的故事

刘正良

磨山位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北侧,自古为“砀山之别阜”,其海拔高度约70米,整个山势西南高、东北低。

磨山山顶呈圆形,远望酷似磨盘。历史上当地农家打麦场上用的石磙、捞石;磨面用的碾盘、石磨;磨刀、磨剪子用的石头等多产自此山,因而得名。

走进磨山,可看到山岩由乳白色、淡青色和棕红色三种花岗岩构成,属典型的火成岩,据说是由2亿多年前地壳深处的岩浆喷发而形成。山岩质地坚硬、均匀,无风化、无分层,易加工、耐打磨,抗风化,是加工石磨等农具的上好材料。

由于花岗岩固有的球状风化特点,山中怪石嶙峋,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似人似物,惟妙惟肖。

在磨山脚下,有一个围山而建的小山村,距离芒山镇约2公里,总人口3000多人,这就是村随山名的磨山村。

磨山村村民世代与磨山为邻,靠山吃山,历史上多以采磨山石加工各种农具为生。

为保护汉文化资源封山禁采后,磨山人曾一度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后来,他们偶然发现,由于特殊的光照和土质条件的作用,在磨山上生长的几棵杏树,长势旺盛,花朵唯美,结果期长,果实硕大,黄中泛红,品相美观,且果实鲜嫩多汁、酸甜爽口,富含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每年杏果成熟时,村民采摘后舍不得自己吃,会留给老人和孩子慢慢食用,或送给亲人品尝。

村民们经过商量,便在磨山山上山下,集中连片种植杏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

如今,芒砀山的“麦黄杏”,已经成为芒山镇和永城市的一个品牌。赏花采果,也成为芒砀山旅游季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三月,通往芒砀山的条条公路车流涌动,山上山下,一队队穿着靓丽,带着各式摄影、摄像器材的游客遍布磨山和保安山四周。每年五至六月,芒砀山又迎来旅游旺季。桃园中、杏林中恋人的交谈声,孩子的嬉戏声,南腔北调的民歌声此起彼伏,一个个装满鲜桃、黄桃、水蜜桃,水灵灵芒山杏的精致小果篮,小心翼翼地放进嵌着“豫”字头,“皖”字头,“苏”字头,“鲁”字头的轿车内,被送往四面八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石塘的由来

刘正良

在永城市芒砀山主峰南侧,有一个宽大的石塘。据说在炎黄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开采一种特殊的石头,用这种石头加工成的砚台,“磨墨如锉,蘸笔如油,滴水三日不散,蓄墨,十日不耗”,这种石头被叫做文石,开采文石形成的石塘便称为文石塘,上古时期文石塘周围便成为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此巡视。

文石塘至今并不太深,但顺着山体自上至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越往下石质越细腻,层次纹理越分明。

芒砀山盛产文石,典籍多有记载:《山海经》中有芒砀山“有文石焉,质胜玉,可以为砚”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中有“砀山出文石”的记载;《水经注·获水》中有“获水又东经砀山县故城北,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的记载。这些记载足见芒砀山文石开发历史之久远,影响之远大。

在科技不发达,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封建社会,开采文石全部靠人工。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开采人员都要在恶劣的环境下,用铁锤钢钎打孔、采石,再挑拣石块、运石。每天早出晚归,浑身汗水,通体石头飞沫,还要忍受监工的鞭抽棍击,稍不留意,便会因意外事故送命。

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因朝中失志,漫游四方时,看到文石塘采石人和运河里运送文石纤夫们的艰辛,曾写下一首《丁督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当历史的车轮行至科技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无限的资源开发科技手段,但珍贵的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优质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富我中华,扬我国威作出贡献,已成为不得不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果寺的故事

李金光

在永城市条河镇境内鱼山东坡的半山腰有一座寺院,因寺院前生长着一棵高大的白果(银杏)树,便称为白果寺

白果寺庙宇不大,却同时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

自白果寺建寺以来,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故事。李自成厚赔白果寺,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北上途中,经过永城芒砀山。

一天傍晚时分,义军来到鱼山,由于一路行军,兵困马乏,为了不影响百姓生活,义军便住进鱼山山前的白果寺内。

义军安下营寨后,火头军便在白果树下支锅做饭。因烧火时火势太猛,冒出的火头竟把一枝较低的树杈给烧着了。

李自成闻信后,气愤地喊道:“火头军来见!”话音刚落,面前呼啦啦跪下一地火头军,纷纷磕头求饶。那个烧火的士兵更是吓得浑身哆嗦,魂不附体。

李自成喝道:“依军法处置,将烧火的士兵拉出去斩了,其余火头军各打二十军棍!”

寺内长老知道后,急忙找到李自成,双手合十一揖:“请闯王刀下留人。”

李自成见是长老,忙回礼说:“实在对不起,都怪我治军不严。我给长老道歉。”言毕,深鞠一躬。

长老连忙上前拉住李自成,连说:“贫僧何德何能,敢受闯王如此大礼!”

李自成诚恳地说:“属下烧坏了贵寺镇寺之宝白果树,真不知该如何补偿这弥天罪过。”

长老说:“此乃闯王属下无意所为。历来是旧的不去,新的不生。如今旧枝已去,来年定长出新枝。对银杏树并无大碍。怎好在佛门重地,开此杀戒。还望闯王三思。”

李自成听长老如此说,只得借坡下驴。转脸对地上火头军说道:“不是长老仁慈,必定军法从事。但死罪可免,惩罚难饶。火头军各打20军棍,烧火者另停饷一年。”然后转身对长老说:“树枝虽小,长时间可长成栋梁大材,一杈被毁,必然影响全树的结果量。为整肃军纪,弥补寺内损失,我决定赔银三十两,通报全军,以此为戒。”

长老再三婉拒,李自成坚持兑付了承诺。

李自成厚赔白果寺后,一路势如破竹,直抵京师。

白果寺众僧感念闯王义德,在寺内立一石碑,详记李自成赔款始末。

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因官府派人到白果寺欲砸毁石碑,在寺内众僧和邻村民众的合力护卫下,原石碑深埋于鱼山山后。原石碑虽已深埋,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纪侓严明,厚赔白果寺的故事却世代传诵。

来源:永城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