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三个宗教每一个的教众都多达数亿人,特别是基督教,无论是从教众还是影响力等方面,都绝对堪称是“世界第一教”。

提起基督教,大多数人会将它和欧洲联系在一起,毕竟基督教主要的影响在欧洲,但实际上在我国境内,基督教也有着广泛的传播,特别是在北方的农村里,基督教甚至一度十分流行,以至于许多村子里都有教堂。

为何基督教会在北方农村里如此盛行?它又是如何逐渐渗透进入而后扎根?这一点还得从晚清时期说起。

北方农村盛行基督教已有时日

在近代史上,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我国,基督教能够在我国流传开来,主要就是他们的功劳,不仅是基督教,天主教也是如此。

据历史专家研究发现,传教士这一群体在明朝末期就已经存在,不过此时传教士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在宫廷,并未涉足农村。

到了1840年前后,随着清朝的大门被西方列强轰开,他们对中国社会有了全新的了解,认为农村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因此传教士的足迹,开始向农村涉及。

清朝晚期的中国社会,底层百姓生活条件极为艰辛,传教士来到农村后,大肆兴建教堂场所,购置土地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租赁给佃农,依靠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迅速吸引和积累了一大批教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全村皆信教,人人皆教徒”的现象。

清朝灭亡后,教会在中国农村迎来了一次发展的顶峰,在短短20年里,教徒增加了二百余万,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百姓。

据一位毕姓专家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全国已经有超过15000间教堂,而其中超过八成都是在农村地区,这足以说明西方教派在我国农村的扎根之深。

1949年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教徒上,都已经在农村拥有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日后基督教的复苏打下了前路。

到了80年代后,国家颁布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宣布公民有权自主选择宗教信仰,基督教在这股东风下得以复苏,而得益于此前的基础,基督教再次将广大的农村作为发展的根据地,迅速蔓延开来,一度成为了“农村第一教”。

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了二十余年,到了本世纪初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和精神追求得到了一定满足后才放缓,而基督教在这期间,已经吸引累计了超过千万的教众。

根据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宗教蓝皮书》显示,我国的基督教徒人数大约为2305万,这还是13年前的数字,如今这个数字,据北京大学卢云峰教授的估计,至少为4000万。

在这2305万人中,有超过八成都来自农村,70%的教徒为女性,又以35-64岁的中老年人为主,而从受教育程度来看,超过一半的基督教徒学历水平普遍在小学及以下,大专以上仅有2.6%,这也符合上世纪我国农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

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在今日的生活里很少见到基督教的踪迹,但是它确实已经渗透农村。

基督教为何能够在农村扎根?

那么为什么基督教能够在农村里广为传播?这背后的原因,与我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百姓受教育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在清朝末期,农村地区极为落后,特别是一些像“黄世仁”这样的恶霸地主阶级不断的剥削和压榨,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此时传教士进入农村,买下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给他们,自然会被这些农民视为恩人,从而对他们产生信赖和依附感。

深受剥削和欺压的农民,不仅要承受肉体上的劳累与疲惫,还要面对精神上的压迫和挤兑,传教士们的到来,在给他们带来土地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救助和生活上的帮扶,做到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抚慰。

其次在民国时期,虽然农村百姓的条件相比于晚清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因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特别是医务知识的匮乏,给了传教士一个大好时机。

传教士重点宣传宗教具有所谓的“医治能力”,宣称只要信了教,身上的疾病就会自动痊愈,凭借这一点教会得以吸纳了大量的教众,这样吸纳教徒的方式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依旧存在。

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我国农村的宗教信仰,存在失衡的状态。在我国的历史上,宗族一直是百姓信仰和价值体系的中心,他们会将宗族放在首位。

因此当传教士到来以后,新教在这样的本土基础上,得以毫无阻碍的进行传播和发展。

但是到了建国之后,一些政治活动,使得这些信仰体系的根基产生了动摇,打破了此前的体制,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后新教在农村发展的脚步放缓的一个原因。

而进入80年代后,新教得益于国家政策而变得合法,同时政治活动也已经消散,让新教在此前的基础上再次复苏并迅速发展壮大。

结语

以上这些就是为什么基督教能够在农村广为流传的原因,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宗教信仰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以前可以说这是封建迷信,但是在现代信仰宗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一种承载个人心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