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梁启超尿血不断,医生诊断出他的右肾存在肿瘤,必须立即切除。

然而解剖之后,医生们却当场傻眼了。

梁启超也在不久之后因此殒命,人们好奇,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成立于1903年,是由英美两国的5个教会和伦敦医学会联合创办,该院在当时代表着西医的最高医疗水平。

通过透视,医生们发现梁启超右肾有一个黑点,应该是肿瘤,必须将其切除,不然就会持续恶化。

但当时的国人对手术还有恐惧心理,梁启超的亲友们都表示反对,不过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手术

鉴于梁启超的社会知名度,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亲自主刀,然而,在梁启超的右肾被解剖开之后,众人傻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黑点并不是他们推测的恶性肿瘤,而是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

手术之后,梁启超却依然尿血,由于医生一直查不出病源,遂将其定义为“无理由之出血症”。

显而易见,这确实是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手术之后,协和医院发现了这起医疗事故,可院方考虑到“协和的名声”,对此事绝口不提。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时间,舆论哗然。

这起事故是误诊没错,但是在外界传播的过程中却演变成了,值班护士用碘在梁启超肚皮上标明手术位置时,因疏忽大意标错了地方,而刘瑞恒也没有仔细核对X光片,最终错将梁启超健康的右肾当成坏死的左肾割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很快发表了《尽信医不如无医》的文章,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

著名诗人徐志摩在当年的《晨报》上发表了《我们病了怎么办》一文,对协和医院的医疗态度提出了严厉批评和辛辣讽刺。

这些文人批评协和医院的文章一经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曾是医学生的鲁迅的强烈驳斥。

可尽管如此,对协和医院的谴责和攻击,依旧是舆论的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外界争议不断的时候,作为这起“医疗事故”受害者的梁启超,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却十分让人难以理解。

他不仅没有责怪协和医院,而且还让家人和学生不要将此事上诉法庭。当时,他躺在病榻上,艰难地写下了《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

他在此文中写到:“右肾是否一定要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但右肾有毛病,大概无可疑,说是医生孟浪,我觉得冤枉。”

梁启超还表示,自己在出院之后,继续吃着协和的药,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身体健康都越来越好。

这显然是他为协和医院而说的谎话,因为在1928年11月27日,梁启超再次住进协和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医疗事故”发生后,梁启超自己也认为这次手术是极其失败的,但他还是愿意为协和医院辩护,这究竟是为何?

原因就在于,当时西医刚传入中国不久,很多人持观望态度,而协和医院又是那时候国内最科学、最先进的西医医院。

梁启超认为,如果因为一次误诊就否定了该院以往全部的成功案例,那么老百姓就会更加不愿相信西医,甚至继续用各种迷信的偏方来治病。

医学是一门以生命为代价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科学,医疗过程是一个逐步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只有经过无数次失败,医学才能获得更好的改进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享年56岁。在临终前,他曾向家人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他愿意自死后将遗体交给医生做剖验,以此来寻找病源所在,从而促进医学事业的进步。

现在西医早已被国人普遍接受,这证明梁启超当年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但是在社会上对当年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一事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部分人认为,再好的医院,再优秀的大夫,都不能完全避免误诊。患者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对方即使做不到“药到病除”也能尽力而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果患者总是想着如果出现失误,那就准备打官司,就会给医生一种一只脚在医院,另一只脚在法院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为了自保,医生们就不敢再收治疑难、危重病人,不敢尝试任何一种新的诊疗手段。这样一来,患者得不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医学也难以获得进步和发展。

而另一部分人则表示,真相就是真相,医疗事故就是医疗事故。梁启超为了西医的发展就不惜用谎言掩盖真相的做法不该被提倡。

而且患者的医疗维权本就艰难,如果都效仿梁启超放弃维权,那么医院就会对医疗事故没有责任感。

对这两种观点,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更倾向哪一种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