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个中国人,都知道空城计。

但未必知道空城计是虚构的,也未必了解背后的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其实借鉴了唐朝名将张守珪的事迹。

那年,张守珪受命为瓜州刺史,仅率数骑赴任。

刚到瓜州,屁股还没坐热,急报传来:吐蕃来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瓜州守备空虚,守是肯定守不住了,“城中人相顾失色”。孰料张守珪神色自若,吩咐众将士隐匿。然后,于城楼上“置酒作乐”。

吐蕃军至城下,见张守珪凭栏品酒,谜之淡定,疑心城中设有埋伏,遂撤围而去。

活脱脱一出唐朝版的空城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守珪因为屡立战功,升任幽州节度使。

担任幽州节度使期间,军中抓获了一个偷羊贼。张守珪下令将偷羊贼推出辕门斩首,以正军纪。

行刑前,偷羊贼嚎了一声:“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

意思是:大帅难道不想横扫大漠?为啥要杀壮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守珪觉得他口气不俗,下令松绑,并提拔他为捉生将(相当于侦察兵)。

嗟乎!张守珪武略过人,却不善识人。

这位偷羊贼,叫安禄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禄山确实有几把刷子,不仅通晓六种语言,而且骁勇善战。

担任捉生将期间,安禄山经常率数骑深入敌境,生擒几十人归来。

安禄山还善于揣摩领导的意思。张守珪觉得他胖,他就节食,每顿饭只吃个半饱。张守珪见状,愈加欣赏他,收他为养子。

为了让这个养子见见世面,顺便在皇帝那混个脸熟,张守珪派安禄山入朝奏事。

安禄山有没有给唐玄宗留下深刻印象,不得而知。倒是丞相张九龄,注意到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九龄,就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位,有文采,善识人。

从张九龄看到安禄山的第一眼起,就预言:“乱幽州者,此胡人也。”

直觉告诉张九龄,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但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张九龄也不能拿安禄山怎样。

不过,没多久,张九龄就逮到了机会。

安禄山因为轻敌冒进,折损了不少人马,按军法处置,当斩。

安禄山毕竟是养子,张守珪下不了手,就派人将安禄山押至京城,交由唐玄宗处置。

朝堂上,张九龄上奏:“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这番话犹如一首凉凉送给安禄山。

眼看安禄山要凉了,剧情神反转。

唐玄宗觉得安禄山脸熟,一打听,知道安禄山曾经入朝奏事,且立过不少战功。

念在安禄山是个勇将,唐玄宗开口了:“卿,不可以貌取人。”

最终,安禄山逃过一劫,降职为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