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都离不开外物。

普通人因为外物而烦恼、愤怒、纠缠;厉害的人,能撇开外物,做好自己,也能用好外物,成就自己。

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让自己安静下来,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自己的内心,心神犹如死灰,这就是圣人的心智。

真正厉害的的人,都有无动于衷的共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动,则生乱。

生命在于运动。

人只要活着,就是要运动,就是躺下了,心、眼睛、思维、血等,都在运动;时间也在催促一个人,慢慢变老,一刻都无法停顿。

若是人还被外物吸引,并且频繁被外物左右,那么运动就更厉害了,并且运动的规律,是很乱的,会导致局面不可控。

唐朝安史之乱的起初,将军哥舒翰镇守潼关,挡住了安禄山进入长安的通道。

双方僵持半年之久,安禄山日益疲惫。

长安城里,权臣杨国忠担心,哥舒翰会暗中对自己下狠手,毕竟安禄山举起了“讨伐杨国忠”的旗号。

同时,唐玄宗也想速战速决,认为一直守住潼关,是难以最后取胜的。开始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消灭安禄山。

当哥舒翰带兵走出潼关后,迅速被安禄山打败。安史之乱愈演愈烈,唐玄宗不得不逃到蜀地去躲避。

想一想,若是潼关一直守住了,安史之乱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要改写了。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如果,不能回头。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对于混乱的局面,要尽力观察,考虑到事物变化的局势。

不能冷静面对局势,其祸害就冒出来了,而当事人却没有预测到。

一是心乱之中做出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二是“欲速则不达”,越急着要做好某件事,越会节奏混乱,最终失败;三是准备不够充分,一旦开始,就意味着漏洞百出;四是团队不够稳定,彼此勾心斗角,合力是无法形成的。

古人云:“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

没有深思熟虑,事情就开始了,这是很幼稚的行动,不管你长得多威猛,也没有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静,可制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人,什么都没有做,但是工作的效果很明显,家庭也很和谐。

也有一些人,遇到了十万火急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反应,而是保持原有的姿态。但其结果,仍旧比较如意。

古人推崇“无为而治”。就是用很少的精力,把很多的事情做完。这是成事的技巧,也是做人的境界,对事物的精准淡定。

就像《庄子》里写的一只斗鸡,站在斗鸡场,任由其它鸡来挑衅,都一动不动。其它的鸡,因此望而生畏。

斗鸡不动,但是赢了,赢在气场、智慧。人若能如此,也能赢。

无动于衷,是胜券在握。

东晋时,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将士们出发了,他在和朋友下棋。

前方不断有人来报告情况,谢安也没有做出回应。

直到战争胜利,谢安才说:“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一切的从容,都离不开紧密的部署。当前方传来消息的时候,谢安已经预测到了,并且一切都是在部署之中的事情。

反正结局、过程,和自己的决策一样,那就没有什么好慌乱的了。

人的厉害之处,就是“决策正确”,疏而不漏。

无动于衷,是临危不乱。

唐朝将领郭子仪,名气很大,也很受人尊重。

郭子仪很老的时候,回纥人以为他已经过世,就派兵攻打唐朝边疆,围困了泾阳城。

郭子仪快马加鞭,来到回纥人的面前,交谈了很久。

回纥很快就撤退了。

看过“单骑退回纥”的典故,我们为郭子仪的魅力折服。其实,他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包含了他多年征战的智慧。

并且,双方在多年的交往中,形成了某种人情关系。

太多的时候,我们和人较劲,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就看如何去化解、运用。

比方说,职场上的同事,为了位置而较劲,因为某些工作,不得不合作。不能因为较劲,就丢了合作的关系。

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你洞察到了危险的走势,那就不害怕了。

乱了,不是危险太大,而是抵挡危险的能耐不够。很容易被人抓住要害。

无动于衷,是生死无惧。

生死都不怕了,人就会特别勇敢。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以死相逼等成语,都是智慧和勇气的叠加。

孔子被人当成了阳虎,被围困多天。他不担心,反而弹琴。

过了几天,围困的人群散去,真相也显露了。

人越怕,说明越心虚,别人看了,假的也会当成真的。害怕的人,难免要呜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无动于衷,不是冷漠无情,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能提前准备,做好善后工作,能够在关键时候,稳定大局。

无动于衷,是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撇开一些琐碎、无用的事情。从而,事情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个人不怕穷,就怕瞎折腾,就怕局面不可控。

我们可以借用外物来成就自己,但是随意抓住一些没用的东西,参与一些不适合的事情,反而是浪费时间。

厉害的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