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彭博电)印度尼西亚正遭遇2019年来最严重的旱季,一些稻农转而种植玉米和其他耗水量较低的农作物,亚洲地区大米短缺问题可能加剧。

印尼西爪哇省苏邦镇是全国主要大米产区之一。当地安达兰渔民和农民协会主席亚迪称,为了应付眼前严重的旱情,当地农民已经不种植大米等谷物,转而种植卷心菜、辣椒和西瓜等作物。

印尼农业部估计,今年该国750万公顷的稻田中,有超过20万公顷可能无法收获大米。与此同时,由于动物饲料需求增加,当地玉米价格节节上涨,种植玉米对农民更具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米是耗水量高的作物,月降雨量须有200毫米,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相比之下,玉米只需约85毫米的月降雨量,就能发芽出苗生长。印尼气象机构称,今年下半年一些地区的降雨强度将大为减弱,每月降雨量仅为约20毫米,部分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

亚洲大米短缺问题可能加剧

印尼农民改种其他农作物意味着亚洲大米短缺问题可能加剧,大米是亚洲数十亿人的主食,意即有广大的人口会遭受影响。印度7月20日宣布禁止部分大米出口之后,亚洲的大米价格已飙升至三年多来的最高点。来源地的米粮要价提高,印尼等国的进口成本闻声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尼的目标是实现大米自给自足,稻田产量显著下降会危及这一目标。今年,印尼允许国家食品采购机构(Bulog)进口200万吨大米,而去年的进口量仅为50万吨。

然而,印尼政府上一周说,有信心能实现稻米产量目标,并保持充足的储备。国家食品采购机构已经储备74万吨大米,并将从农民手中额外购买大米,到年底时把库存增加到120万吨。此外,国家食品采购机构也将从泰国和越南进口110万吨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