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行业的景气度受全球航运市场繁荣度影响,也受船队运力规模的影响,周期性较强。航运周期已底部反弹,疫情加速造船行业复苏,有望景气向上。全球海运市场繁荣度影响,同时也受船舶到寿换新等的影响,呈现出较强周期性。近期,集运干散运价已大幅回落,油运仍处于高位震荡,中期供需关系提供运价强支撑。机构看好中船系公司有望利润和估值双提升。

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供应链受阻、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下,航运子领域运力供需关系大幅波动,带动运价显著变化,2023年至今,集运干散运价已大幅回落,油运仍处于高位震荡,中期供需关系提供运价强支撑。根据Clarksons数据,2023-2024年,原油油轮、成品油油轮、集装箱船舶、干散货船舶供给增速分别为1.9%/0.6%、1.5%/0.3%、7.0%/5.8%、2.4%/0.8%,航运子领域运力供给逐步仍逐步收缩,供给收缩奠定未来周期基础,静待需求释放迎运价高涨。IMO环保压力形成中长期供给制约。2021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修正案,同时要求现有船舶进行能效指数(EEXI)和碳排放强度指数(CII)认证,自2023年1月1日起生效。随着环保规定趋于严格,老旧船舶和低效率船舶将加速报废,另一方面船舶平均航速受到制约,从而进一步减少运力供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船舶行业的需求主要受宏观经济影响,供给为现有船队及每年船舶新增与拆解数量之差。船舶需求由海运贸易需求决定,其影响因素包含宏观经济和运距,而运距受世界贸易格局影响,相对比较稳定。船舶新增供给为每年新船交付量与拆船量之差,船舶大型化亦会影响船舶运力进而对船舶供给造成影响。由于船舶寿命较长,通常为18-22年,且新接订单交付时间约为1-2年,因此船舶供需容易错配,难以形成均衡,影响因素包括宏观政策、GDP增速、贸易、汇率、利率、通胀、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等等,共同引发了造船行业的供需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船行业的景气度受全球航运市场繁荣度影响,也受船队运力规模的影响,周期性较强。典型的船舶周期可以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4个阶段。根据周期的长短分类,船舶周期可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3个主要的类型。长周期和经济发展长周期基本吻合,一般为20~30年左右;中周期则不固定,一般为7~15年;而短周期一般则只有3~4年。全球海运周期受宏观经济、战争、贸易等多重影响,自1886年到2020年可分为6个大周期(每个周期约20余年),其中包含多个小周期。

1-5月全国三大造船指标均继续向好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5月,全国造船完工164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4%。承接新船订单264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5%。5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17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5%。

从船舶产品类型上看:完工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气体船的占比分别为55%、12.7%、27.2%、2.3%。集装箱船的占比持续提升。新接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气体船的占比分别为42.1%、29.3%、10.8%、8%。油船的占比有所提高。

1-5月重点监测企业指标表现亮眼

船舶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月,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2.2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831.9亿元,同比增长54.2%,船舶配套产值170.7亿元,同比增长27.9%,船舶修理产值109.0亿元,同比增长34.4%。

船舶企业效益同比增长。1-5月,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6.4亿元,同比增长31.3%,利润总额46.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产业链:上游材料设备供应,中游船舶制造,下游航运船舶制造行业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在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造船行业上游为原材料、配套设备、船舶设计等;中游为船舶总装制造;下游以航运公司和租赁公司为主。船舶行业周期性较强,需求受宏观经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影响。

航运周期已底部反弹,疫情加速造船行业复苏,有望景气向上。集装箱船产业链发展逻辑:船舶需求主要受宏观经济影响,供给为现有船队及每年新增与拆解数量之差。由于船舶寿命通常为18-22年,且新接订单交付时间约为1-2年,因此船舶供需容易错配,难以形成均衡,影响因素包括宏观政策、GDP增速、贸易、汇率、利率、通胀、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等等,共同引发了造船行业的供需周期。疫情加速造船行业复苏,后续有望景气向上。

全球海运市场繁荣度影响,同时也受船舶到寿换新等的影响,呈现出较强周期性。这一轮的船舶周期还受到疫情、环保要求的影响。需求端:全球海运运量需求受疫情影响下滑,疫情后有较大反弹。全球海运贸易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行,海运贸易急剧下降,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海运贸易量亦大幅下降。自2020年下半年中国海运需求反弹,2021年1-12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45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8%。2021年全球海运贸易量为120亿吨,同比增长3.6%,带动全球航运市场景气度恢复。

石油价格、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需求,贸易/海运量的增减影响船东收入及利润,主要观测指标为运价(集装箱运价、干散货运价、原油运价等)以及期租价格(主营租赁生意的船东的利润来源);当运价及期租价格上涨时,船东在原成本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盈利,从而存在资本开支需求(新增、置换);新订单下达过多后产能不足,船东为抢占船位支付溢价,造船价格随之上涨,船厂手持订单有望“量价齐升”,最终兑现为业绩的释放。

市场持续打造“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船舶制造公司随着盈利能力正逐渐进入上升区间,有望率先受益于“一带一路”及“中特估”。我国船舶行业1-5月整体数据向好,反映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叠加“中特估”的光环,中船系公司有望利润和估值双提升。

(来源:浙商证券、源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