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现代中国的民族之魂。
近百年来,他的一篇篇文章广为流传,尤其是《觉醒年代》热播后,当代青年人人知鲁迅,更有无数人以鲁迅为人生榜样,希望成为他这样的作家,开拓进取,昂扬向上。
可现实很残酷,在生活中有多少人无法承受压力,沦为了鲁迅笔下的人。
01 鲁迅笔下的可悲形象
鲁迅先生的伟大,绝对不止于文学上的造诣,他在学术上、政治上以及民众思想上的成就,都无与伦比。
他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大胆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唤醒麻木沉睡的群众,是一个勇敢的革命前锋。
我们学习鲁迅,学习他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激励自己准时学习;学习他勇敢弃医从文追求自己的理想;学习他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但有些时候真如同古龙所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多少人随波逐流,面对现实,向生活低头,最终放弃了梦想,选择做一个鲁迅笔下的人。
也许最多的,就是像闰土那样的人。在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是鲁迅小时候的玩伴,曾经的闰土活泼率真,有一张紫色的圆脸,非常可爱。
小时候,闰土心地善良,思想自由。他与鲁迅一起玩耍的时候,常常向鲁迅介绍自己在海边农村的生活,下雪的天,他会支起一个小筐抓麻雀,夏天到海边捡拾贝壳,这让从小在城镇长大的鲁迅感到十分好奇,也让他记忆深刻。
后来,鲁迅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参加了革命。直到多年以后,才回到故乡收拾东西,见到了阔别数十年的闰土。
与鲁迅记忆中完全不同,中年的闰土早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样子。中年闰土脸色枯黄,手指粗糙,眼中失去了以往的光泽。更令鲁迅感到悲凉的是,闰土见到鲁迅,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爷”。
这说明在闰土心中,鲁迅已经不是他的玩伴、朋友,而是如同封建统治阶级那样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变得麻木、呆板,卑微到尘土里,全然失去了人的特性。
闰土变成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的毒害。他家里孩子多,生活压力大,当时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又频繁爆发饥荒,朝廷的苛捐杂税更是让他苦不堪言。
久而久之,闰土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没有自己的思想,随波逐流。
社会一直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也许很多人都不能成为鲁迅,但我们至少不要成为闰土,而是勇于学习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更新自己的精神。
除了“闰土”,还有一种人十分可悲:阿Q,阿Q是鲁迅《阿Q正传》小说里的主角,非常擅长“精神战胜法”,明明被人打了,非说是“儿子打了老子”。
阿Q的日子很苦,没钱没势。但更可悲的是阿Q从来不想着依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而是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即便偶尔给人帮帮忙赚点钱,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自我安慰是阿Q最擅长的,有一回,他赚了一笔钱,却被人给夺走了。按道理,这钱说什么也得要回来,讨个公道,倘若真的不去讨要,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咽。阿Q不敢去要,逢人就说“老子的钱给儿子有什么不行的?”
更厉害的是,阿Q不敢打别人,却敢打自己。对他来说,打自己两巴掌,就像是打了别人,打完有种出气的舒爽。这脑回路真是没谁了,恐怕也只有鲁迅才能刻画出如此离谱的角色来。
阿Q更可悲的是欺软怕硬,对那些比自己弱的人,十足的刁横。他不敢打和尚,却敢对着小尼姑吐口水,摸她的头皮,犹觉得很光荣。
人活在世,最重要的便是尊严与人格,没有了尊严,人就与其他牲畜无异。尊严不是靠霸凌比自己弱小的人得到的,而是不卑不亢,遇到强权敢于反抗,遇到弱小者积极伸出援手。
与“阿Q”有着部分相似性格的角色,还有一个始终端着清高架子的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酸腐书生,是科举制下的牺牲品。
清朝政府腐败,科举制废除之前,一部分读书人通过门路手段居于统治地位,其余的人却成为了穷困潦倒,仍然自视甚高的“孔乙己”。
孔乙己虽然有一些学问,却不至于令人惊讶,不过是读了几本书,多认识了一些字,便以圣贤弟子自居。
他偷书,不说“偷”,而是“窃”。经典语录:“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孔乙己虽然没有靠读书发财致富,却坚信这是唯一的出路,因而对那些“三教九流”非常不屑。
事实上,孔乙己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他也有自己的善良。在酒店里买了吃的,他会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还会教他们写“茴香豆”的“茴”字。他愿意把自己的精神和物质分享给孩子们,这也是他人性的闪光点。
可以说,孔乙己的悲哀,归根到底还是时代的荼毒。孔乙己之死,是被封建地主阶级吞噬而死,遗憾的是孔乙己对其深信不疑,奉为圭臬。他从来没有觉悟过,坚信科举才是唯一的出路,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孔乙己始终舍不得脱下来。
02 不要成为伤害别人的无知者
鲁迅笔下,还有一个人,死于封建伦理道德。这个人叫祥林嫂,本是一个勤劳、淳朴,热情善良的普通女性,却被封建伦理道德、旧社会礼教剥削、压迫成了一个失去灵魂的人,最终郁郁死去。
祥林嫂刚来到鲁家时,才二十六七岁,模样很规整,人也很安分踏实。后来人们才知道她是因为怕被婆婆卖掉才逃过来的,遗憾的是,祥林嫂仍然没有摆脱婆婆,不仅工钱都被夺走,人也被卖给了贺老六。
原本对于祥林嫂来说,与贺老六一起过日子也算安稳,两人很快有了孩子阿毛。可不久之后贺老六就病死了,阿毛也被野狼叼走。
此后鲁迅再见到祥林嫂时,她脸上的笑意再也不复,宛如一具死尸。令人痛心的是,可怜的祥林嫂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反而被视为灾星、谬种,连“祝福”都不被允许参加。
封建社会对祥林嫂进行无情的精神与经济双重压迫,人们对她的歧视从来没有改变过,她活在这些异样的眼光中,格外辛苦。最终,祥林嫂沿街乞讨,死在了街头。
祥林嫂惨死时,正值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节日,没有人怜悯她,反而觉得这个灾星死了最好。
祥林嫂的悲剧令人无比压抑,她也曾试图抵抗,却无法阻止一切的发生。她不能选择自己要嫁给谁,不能承受漫天的流言蜚语,最终自我否认,成为了行尸走肉。
现如今,社会翻天覆的改变,但歧视、流言始终没有断绝,尤其是网络暴力,毁掉了无数人。比如刘学州、鹿道森,他们本来也是乐观开朗的人,却在家庭、生活和网络上处处碰壁,最终选择轻生。
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一位女子拜托骑手帮忙给父亲送饭,骑手欣然答应而且不要一分报酬。最终,女子只能悄悄给骑手充了200元话费作为感谢,并把骑手的事迹发在网上。
让她没想到的是,网络上充斥对她的指责,认为200元实在太少了,甚至人身攻击,骂她抠门、没良心,最终上升到地域黑,无边无际。这名女子无法承受,选择跳楼轻生。
她的死,让那名热心骑手永远无法释怀,让那个无依无靠的老父亲失去支柱。造成这一切的悲剧,到底是她,还是自以为是的“键盘侠”?
要想避免祥林嫂悲剧的发生,首先要改变那些只会看热闹、搞歧视的柳嫂、婆婆和鲁四爷。自以为正义,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肆意攻击他人,这类人才是鲁迅真正的矛头指向。
鲁迅的笔下还有许多非常经典的人物,比如患有迫害妄想症的狂人,“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等,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人物特点和缺点。他们的悲哀,也许受制于时代,无法做出改变。
幸运的是,我们的时代已经与从前完全不一样,新社会的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和努力的方向。
只要自己有这口志气,偌大的天地总有空间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即便无法成为像鲁迅那样的人,也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自己的追求,不要让风霜掩盖了自己心中的光。
参考信源
1,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鲁迅《狂人日记》
2,孔庆东读鲁迅《呐喊》:浓缩了近代中国的苦难 人民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