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中国北京,这一天是我国的开国大典。

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随着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在人群的注视下冉冉升起。

此后七十多年五星红旗每天都会升起,风雨无阻,它是代表着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旗帜。

但其实在建国前,关于国旗的设计图案选择,党中央上下可是费尽心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中央最终决定面向全中国人民,来征集关于国旗的图案设计。

一时之间全国的设计师画家都纷纷开始着手设计国旗,寄到中央的关于国旗的设计稿就高达三千多份。

最终五星红旗脱颖而出。

其实在当初的筛选时,五星红旗因为票数仅有15票差点被淘汰,但又在机缘巧合下走入到领导人的视野中。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并不是知名画家或大设计师,而是上海一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

这位普通的工人是如何设计出五星红旗的?

又是如何以15票打败了高达185票的第一名作品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红旗设计者

曾联松1917年出生于浙江省瑞安,他的家境还算上尚可,一大家子不用为温饱发愁,

在很小的时候,曾联松便展示出关于绘画方面的天赋,他经常会拿着树枝家门口的空地上划来划去。

那时候的孩子们没有什么玩乐,爱玩泥巴也是很常见的事,曾父起初并未将儿子的乱涂乱画放在心上。

但曾联松很快就不满足于在地上比划了,他开始央求父亲给自己买一些纸笔。

曾父很是疼爱这个独子,下次上街时便给儿子带回了一套纸笔。

正是这套纸笔,作为了曾联松绘画方面的启蒙。

自那以后他每日沉迷画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竟也画得有模有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曾家来了懂绘画的客人,无意间看到曾联松的画作,不禁啧啧称赞,这孩子将来必有作为。

此时曾联松已经到了入学的年纪,曾父在听完友人的话后觉得不能再耽误孩子了,必须得尽快送他上学。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一直奉行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时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曾联松上学后开始识文断字,他通过课本上学习到更多知识,努力学习之余也没有丢下画画。

1936年,19岁的曾联松考上了南京的中央大学经济系,这可是民国时期的最高学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父对于儿子能考上中央大学感到很骄傲,他亲自送儿子前往南京读书,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指望着他光耀门楣了。

望子成龙大概是全天下父母的夙愿,但那时曾父怎么也没想到,儿子竟能设计出新中国的国旗。

曾联松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当时的中国因为国民政府的不作为,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曾联松作为热血青年,眼看着国家陷入生灵涂炭的境地,心中十分愤慨。

所以在报考中央大学时选择了经济系,他想要日后能够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早在当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就和当时的同学们一起走上瑞安街头,高举抵制日货的旗帜

在就读中央大学后,他还多次参与了南京的爱国行动,后来更是在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多次用学生身份为我党传递消息,在学校内除了学习,他还积极动员同学们加入共产党。

有了曾联松的助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身革命,加入到保家卫国的行列。

青年时期的曾联松见证了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先是经历了军阀混战的混乱时代。

后来国共陷入内战,我党在国民党的打击下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多少党员在那时殒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在多方施压下终于同意和我党合作,放弃襄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经过八年抗战,日本鬼子终于全部撤出了中华大地,全国人民都走到街头巷尾庆祝。

蒋介石在重庆和我党领导人会晤,我党多方让步终于达成了和平相处的协议,但是这一切只是蒋介石营造出来的假象,他趁着我党修养生息时再次发动内战。

毛主席带领解放军开始了解放战争,随着一场场战役的胜利,解放的步伐走向了各个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在即,全国征集国旗图案

1949年5月27日,解放的步伐来到了上海。

上海人民自发走上街头,敲锣打鼓点燃鞭炮欢迎解放军的到来,大街上每个人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置身于人群中的曾联松心中很受触动,只有民心所向的组织,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了1949年7月,当时我国领导领导人都在忧心一件事,开国大典在即,这国旗的图案必须得尽快定下来。

党中央开始在《人民日报》等主流报纸上刊登这一消息,希望人民能踊跃投靠,共同参与到国旗的设计当中。

曾联松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后很是心动,他有着多年的绘画功底,迫不及待想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那时他已经是一名会计,每日忙碌于会计工作,自动定下要设计国旗后,他放下手头一切工作专心投入到设计中去。

这是一面象征着新中国尊严与主权的旗帜,该采用怎样的图案能代表中国呢。

曾联松整天将自己关在家里伏案设计,但迟迟都没有思绪。

直到一个夜晚,他来到了院子里,看到了天空中耀眼夺目的星星。

他看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突然间就获得了灵感,人们都把共产党当作大救星,那何不将星星加入到国旗的设计中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好以星星作为图案后,曾联松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构思。

他决定用一颗大五角星来代表中国共产党,而在大五角星旁边,再用几个小星星来代表中国人民。

关于用几颗小星的,他在毛主席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找到了灵感。

书中提到当时人民分四个阶级,分别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那就用四颗小星来代表人民最恰当不过了。

中国人民簇拥着共产党,仰望注视着党,这无疑是对党和人民关系见的最好诠释。

主要元素定好后,曾联松关于这几颗星星的摆放位置又进行了多次修改。

一开始他想将五颗星星放在中间,但这样看上去旗面不够宽阔,看上去略微有点局促。

经过长达一个月的修改,他最终决定将这五颗星放在旗面的左上角。

这样的布局看上去豁然开朗,余下的旗面看起来辽阔无垠,正好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最终定稿寄往了全国政协筹备会,他心中对于心血之作能否采用忐忑不已。

当时国旗国徽评选委员,共收到了将近三千幅关于国旗的设计,这其中还有郭沫若和开国元帅朱德的设计。

负责筛选的评委中更有徐悲鸿、梁思成等知名的大人物,可见关于国旗的选拔是何等的严谨。

评选委员会面对三千幅作品,开始了忙碌的筛选工作,最终选出了38幅作品。

曾联松的五星红旗很幸运地在这38幅作品中,但五星红旗的票数却仅获得15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红旗被选中

当时获得最高票数的作品是4号作品,这幅作品上面也有一颗五角星,在下方有横贯旗面的一道黄色杠。

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而那道黄杠则象征着我国的黄河,这项设计获得了大部分评委的喜爱,毛主席也对这幅作品感到满意。

但这份高票数的4号作品同时也有着各种争议,有不少人认为那道黄杠将旗面一分为二了,有着分裂的意味无法体现出统一的寓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我国的澳门和香港都还没有回归,这条杠便显得不合时宜了。

高票作品被否决了,评委们便开始寻找其他合适的作品,但因4号作品的前车之签,剩下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出现了横杠或竖杠,显然也都是不符合的。

这时仅有15票的五星红旗再次出现在领导人的视线中,一开始它落选是因为代表觉得不应该提到资产阶级。

著名艺术家田汉注意到了被忽略的“五星红旗”,他看着这份设计稿竟看入了神,黄色的星星和鲜红的旗帜交相辉映,这不正是党和人民和国家最好的象征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汉开始向大家极力推荐这个作品,解说着设计理念,陈嘉庚在注意到这幅作品后也认为国旗上用政权特征相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

他特地向毛主席推荐了五星红旗,当时的共产党就是在各个阶级人民的支持下获得了胜利,五颗星星象征着党和人民的大团结。

毛主席听完这番话后深以为然。

9月25日晚,毛主席召开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方面的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毛主席拿起了星红旗的图案向大家展示

“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国旗国会审查组对五星红旗做了部分修改。

最大的那颗星上本来是有着镰刀和锄头的,经过审查组的多方考量去除了这一图案。

最终定稿的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五星红旗,简洁大方而又不失深意。

不久后曾联松收到了来自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封信件,信件中写道已采用他所设计的国旗图案。

对其表达了谢意,并增送了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旧币)。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伴随着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在举国的目光中升起,迎风起舞。

1950年国庆之际,曾联松还被邀请来到天安门观礼台,一起见证国旗升起的时刻。

曾联松亲眼看着国旗在眼前升起,激动地热泪盈眶,他终于实现了为建设新中国出一份力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最大的象征,中华儿女对它给予了更多深刻的情感,它是祖国的象征,更是人民的象征。

如今,五星红旗每日都会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每日更换下来的国旗都会被放进旗盒贴上编号珍藏。

这些被珍藏的国旗也在各地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当年开国大典上的国旗作为一级文物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

还有部分被赠给了全国各地的学校,用以对学生们来进行爱国教育,而大部分国旗也被用在了为国家们奉献牺牲的烈士们的棺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在上海病逝,骨灰入葬上海嘉定长安墓园。

当年还有一部《共和国之旗》上映,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他作为国旗设计者,也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