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的世界里,有很多药材,都是典型的药食两用之品,既是治疗病症的良药,也是美味可口的食材。就比如山药,它除了是一类营养丰富的食材外,它还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山药,其实就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在古代,它还有许多其他的称呼,比如“薯蓣”、“玉延”、“延章”等。

在中医看来,山药味甘,性平,主要归入我们的脾经、肺经,还有肾经,是平补三焦的良药,这味药材看着普通,似乎与其他药材并无太大区别,但它作用缓和,不寒不燥,补气的同时不滞留,养阴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滋腻,能够平补三焦的气阴。

在古代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认为山药能够补中益气,增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在后来的本草大家李时珍,也更是对山药称赞有加,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到,山药可以“益肾气,健脾胃”。

山药的功效颇多,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医家会将山药用于肺虚喘咳、脾虚食少、久泻不止等病症的治疗,同时,还可以缓解消渴气阴两虚证,除此之外,山药还有以下这3个“妙用”,你要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养阴益肺

山药归入肺经,具有补益肺气、养阴止咳、调肺化痰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肺虚气阴不足、气短久咳、虚喘等症状,同时,还能滋养肺阴。

虽然山药的补肺能力相对于其他具有同等效果的药材来说,功效较为和缓,但对肺脾气阴两虚的患者而言,绝对是最佳的选择,补脾土有助于生肺金。

而且,据现代相关研究发现,山药中的一些成分,还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有着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来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健脾益胃

山药味甘,补而不腻,香而不燥,同时归入体内的脾经,能够健脾益胃、宽肠止泻,是治疗脾虚泄泻不可多得的良药。

不过,山药“亦食亦药”、“气轻性缓”,对于脾虚较为严重的患者而言,力量或稍显不足,而很多医家也都发现了山药的这一“缺陷”,因此便会用人参、白术等药材来辅助,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脾虚食少便溏的参苓白术散,以及《傅青主女科》里收录治疗带下病症的完带汤,就均有此体现。

山药中所含有的成分还有助于肠胃的修复,对于经常溃疡、肠胃功能较差且消化不良的人来说,多吃山药,或能起到较好的改善肠胃之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滋肾益精

山药能补肾气,兼有滋养肾阴之效,肾脏乃先天之本,而脾胃是我们体内的后天之本,对于肾脾俱虚的人来说,补后天之需也有助于充养先天不足。特别是因肾气虚而出现了腰膝酸软、滑精早泄、夜尿频多、带下清稀等症状的人来说,吃山药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历代以来,补肾的经典药方有很多,比如人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这其中就有山药这味药材,山药双补脾肾,既可以补肾固精,又能够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

山药作为药食两用之品,既可以蒸煮,也可以煨汤,生活中关于山药的美食也有很多,不过,大家在吃山药的时候,也有很多禁忌和注意要点。

山药虽然性平,但却属于温补食材,因此,对于体内湿盛严重或存在积滞的患者而言,还需谨慎使用,对于实热邪热的病患来说,更是应避免使用,如果平日里容易便秘,也应少用,以免“火上浇油”。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