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中期,11岁的史林山跟随12岁的阎富华到山上放牛,发现东山信号树突然倒下,史林山送完信又跑回到山顶上,看到在阎富华的身前身后,是成群结队的日本鬼子。

史林山原名叫路五祥,1930年出生于河北灵寿县南营村。1938年,父亲在战场上牺牲,他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路流浪到平山县滚龙沟村定居。母亲于1939年去世,无依无靠的姐弟二人便被村里一位名叫史秀的村民收养,自此路五祥便改名叫史林山,靠放牛为生。在滚龙沟,史林山认识了同村孩子阎富华,阎富华于1929年5月出生,在家中三个兄弟里排行老二,所以被大家称为二小。二小时常与史林山一块儿上山放牛,他对这个逃难来的小弟弟分外关怀,两人就像亲生兄弟一样,史林山亲切把他称为二哥。

二小的家在滚龙沟村铧子尖,这里植被茂密,隐蔽性高,所以《晋察冀日报》社把印刷厂、电台和编辑部都放在王二小家,日报编辑们还在二小家里工作。村支部书记李福双慧任命二小为儿童团团长,每天的任务是带领史林山等十数名儿童团团员站岗放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9月16日,吃过早饭后,史林山就和二小到山上放牛去了。他们一边放牛,一边在村边的三道壕处站岗查路条。忽然,他们看到不远处东山顶上的信号树向西侧倒下了。

二小带着史林山迅速窜上另一面山峰,站在山峰上往信号树的方向看去,突然发现路口出现了密密麻麻的黄色小点,并且不断向前推进。

二小说:“有敌人从东面进山了!山子,你快去村里通知同志们转移!”史林山问:“那二哥你呢?”二小说,他必须马上把牛赶到地势低洼的山沟里,防止敌人把牛抢走。同时,他会监视着敌人的行踪,观察敌人是否靠近《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

刚走出三五步,史林山又被王二小叫住,他急急说:“你和报社的同志们赶紧转移,不用再回来了!”史林山点点头,像兔子般飞快窜出去。他一路小跑来到位于铧子尖处的报社所在地,通知所有人立刻转移并就地掩埋机器。正当所有人忙碌之时,不放心二哥的史林山跑到了附近的山顶上,向下搜寻二哥的踪影。

三四个小时过去了,史林山终于看到了从山底走来的二哥,但他又看到,在二哥的身前身后,是成群结队的日本鬼子。一名鬼子用插着刺刀的步枪紧紧地顶着阎富华的后背。

史林山感觉二哥阎富华为了保护大家的顺利转移,一直带着鬼子在山上绕圈呢,他心中默默想着。随着二哥距离自己越来越近,史林山又意识到,阎富华正在带着鬼子向名为二道泉的山顶走去,因为在那里,正是八路军的地雷场和埋伏圈!

一群人慢慢爬山,二小和一群鬼子,登上了二道泉的山顶,所有人都已无路可走。在距离阎富华约300米的另一座山头上的一个小石洞中,蜷缩成一团儿的史林山连大气也不敢出。

面对鬼子叽里呱啦的乱叫,史林山看到阎富华只是不住地在摇头,嘴中一个字都不肯说。也许是想到已经没有路了,阎富华忽然抱住身边一个鬼子的大腿,好像是要和敌人一起跳崖!但阎富华的劲毕竟没有鬼子大,他未能将鬼子摔下山,一把冰凉的刺刀迅速从他的身后刺了过来。就一瞬间,二小阎富华被鬼子挑下了20多米高的悬崖!

史林山惊呆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鬼子想下山,随着"轰隆隆"的地雷炸响,八路军枪声响起,这群无路可逃的鬼子迅速被消灭。直到傍晚,史林山和村民才从崖底找到了二小阎富华的尸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所有人都哭了,崖底的溪水已被染成了红色。

阎富华牺牲后不久,驻扎在滚龙沟村附近两界峰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诗人方冰找到史林山,详细询问了阎富华牺牲的过程。随后,一首由方冰作词、曲作家劫夫作曲的晋察冀边区第一个纪实性的故事歌《歌唱二小》被迅速创作完成,并全文刊登在《晋察冀日报》1942年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不久,新华电台的一位郑姓叔叔教史林山和同伴们唱了这首歌,当听到歌词里的人物叫“王二小”时,史林山和小伙伴特地向“郑叔叔”问道,为何主人公姓“王”而不姓“阎”。对于孩子们的疑问,“郑叔叔”解释说,由于报社和电台以及众多革命同志都驻扎在滚龙沟,如果将二小真实的姓氏唱出来,极有可能会泄露我党的机密,暴露驻军的目标。“既然二小是你们的‘孩子王’,而且王姓又是大姓,作为歌曲,所以歌词里就写成了王二小。”

抗战胜利后,史林山留在了滚龙沟村担任民兵连长、村支书等职务,全力支前,同时为二哥阎富华守墓。近年,滚龙沟村里建起了村史馆,史林山自告奋勇前来担任了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讲述根据地抗战和二小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9月3日,史林山作为抗战支前模范,来到了我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仪式,他说:“我感觉不是一个人来参加阅兵,而是带着二小哥来的……”2022年,抗战老人史林山高龄92岁,在河北平山县滚龙沟村平静地生活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