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种戒律。应该说,这些戒律佛教修行的基础。其旨在规范修佛之人的言行举止,乃至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五戒之“不杀生”戒,即教导众生要尊重生命,不杀害任何生命体,包括昆虫、动物和人。这种戒律不仅有助于保护生命,还能培养慈悲心和爱心,让修行者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利益。需注意,此戒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正所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戒之“不偷盗”戒,即不擅自取走他人的财物或资源,且不论是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这种戒律有助于修行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诚实和正直,同时也能避免因贪图小利而遭受更大的损失。正所谓,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就是义,不偷盗就是“义”,义即是义务,不讲求报酬。显然,此戒与儒家所讲的“义”,意思基本相同。

五戒之“不邪淫”戒,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且不允许过度,乃至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换言之,除了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如此即名邪淫。相对应的,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作不邪淫,即贞良守礼。事实上,不仅仅是性,其他的欲望也不能过度,一切控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这才是持“不邪淫”戒的本义。这种戒律旨在培养健康、正当的性行为,远离不良习气,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需注意,此戒相当于儒家讲的‘礼’,即举止文明,通情达理。

五戒之“不妄语”戒,即不说谎话、不虚伪、不散布谣言。总之,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之所想而说,皆是妄语,且妄语有大小。这种戒律有助于修行者建立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乃至提高个人信誉和社会公信力。需注意,此戒与儒家的‘信’相通,信即诚实守信。

五戒之“不饮酒,即不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料。总之,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不过,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且还需要明白,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这种戒律旨在让我们保持清醒和理智,避免因酒误事或不理智的行为。相对而言,佛教制订不饮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条戒。需注意,此戒与儒家的‘智’相通,智即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毫无疑问,佛教五戒是五种有益于,佛学修行者的良好修行方式。它们不仅有助于修行者个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毋庸置疑,任何佛教修行者,都应该不断学习和实践五戒,继而为自己的修行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编号为153-245195的五方财神唐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