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共发现了17件,其中有明确出土信息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3件,分别为二里头遗址V区M4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Ⅵ区M11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Ⅵ区M57一件,均出土于随葬品丰富的墓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共出土了3件,在广汉市真武山仓包包的祭祀坑中出土了两件,

 另一件出土于 广汉市高骈pián的器物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件出土于 广汉市高骈pián的器物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省发现了两件铜牌饰,一件是天水市秦城区出土,就是“大河流金”展厅中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有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出土的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流失国外的9件铜牌饰。

有学者将铜牌饰分型分期,断代排序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铜牌饰流行于夏代前后,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物品,开我国“金镶玉”工艺的先河,是当时制作工艺最复杂的青铜器种类之一。

铜牌饰的功能是什么?目前并不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牌饰纹饰的含意,有学者认为纹饰表现的是“蚩尤”。

也有学者将纹饰分型,提出一类表现的是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类来源于史前玉器上的高羽冠神像,表现的是夷人的始祖神和神化祖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学勤先生认为铜牌饰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兽面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河流金”展厅中甘肃天水出土的铜牌饰,上承二里头,下接三星堆。学者据此提出二里头文化传播到蜀地的路线:二里头文化与齐家文化的交流,使其影响达到陇山以西,然后经陇南传入四川西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一般认为中原文化传入蜀地的路线是经过陕南或者长江三峡。

另有学者认为三星堆的商代铜牌饰,“为夏末入川的夏遗民及其子孙制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郑州商城窖藏的青铜器

郑州商城是商早期的都城,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在这里发现了三个窖藏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窖藏坑都在郑州商城城墙的外侧,分别是西城墙北段外侧的“张寨南街窖藏坑”,出土了著名的杜岭一号、二号方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东城墙南段外侧的“向阳食品厂窖藏坑”和西城墙南侧的“南顺城街窖藏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坑从出土的青铜器上看均为二里岗上层时期,时间有早晚之别,从坑的位置、深度、掩埋方式,以及窖藏青铜器的品类、摆放情况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具有相同的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窖藏坑是先挖长方形竖坑,铺特制的土、放木板,上撒朱砂,把祭祀后的青铜器小的套装在大的里面,放置平稳,其上再盖木板,撒朱砂和特制的土,最后填埋,整个步骤策划周密,从容不迫。

窖藏的铜器有方鼎、圆鼎等王室重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推断:商人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后,把祭祀使用的青铜器挖窖藏坑掩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