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诜(621~713)唐代汝州梁县人,著名医学家、饮食家。他是我国古代112位医学家之一,其著作《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食疗本草》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诜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长安三年(703年),拜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年(705年~707年)中,告老还乡,日以药饵为事,卒年93岁。

孟诜故里孟庄村,坐落在河南省汝州市区西北12公里的陵头镇境内,距镇政府3公里。背靠鹿台山,西南紧邻脾山。

孟诜从小学习炼丹,曾跟随药王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成年考中进士,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先后任凤阁舍人、台州司马、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等。孟诜知识渊博,为人忠厚;为官,喜欢深入考察,清正廉洁。

唐神龙年间,孟诜告老还乡,在山中经常采集草药,按方炮制以济世救人。他年纪虽大,但力如壮年。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

他收集本草食物200余种,并分析食性,论述功用,记述禁忌,鉴别异同,其基本原理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价值。孟诜论述以食治病,所列食物多为人们常用的谷物,酱菜、果品和肉类等,有动物脏器的食疗方法和藻菌类食品的医疗应用,产妇、小儿等饮食宜忌等记述。

他把自己探索所得的养生方剂撰写成《补养方》三卷。后经张鼎(唐开元间人)增补,更名为《食疗本草》三卷。此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食疗学专著。

先后又撰有《必效方》三卷,此书记录了观察黄疸病疗效的检验方法:用白帛浸于黄疽病患者尿中,晾干按日推列对比,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检验方法。另著《家祭礼》一卷、《丧服正要》一卷、《锦带书》等,至今这些作品均已失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食疗本草》原书佚失。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我国甘肃敦煌莫高窟中获取了《食疗本草》残卷,如今这件宝物还异常尊贵地躺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食疗本草》残卷惊现于世,世人对残卷的研究和《食疗本草》的复原相继展开。日本学者狩野直喜氏首次抄录伦敦博物馆收藏的残卷,1924年中国学者罗振玉根据狩野的转抄本,并参照残卷的另一影本,命其儿子罗福葆誊抄,收入他主编的《敦煌石室碎金》一书中。1925年以《食疗本草残卷》为名,东方学会据罗氏抄本影印刊行。1930年,日本申尾万三对残卷考察研究后,著有《食疗本草之考察》一书。1931年范凤源将中尾万三辑本中的校注及日文假名旁注摘出删去,冠以《敦煌石室古本草》之名铅印刊行。

19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委托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主任和北京中药学院翁维健讲师开始《食疗本草》的整理编辑工作。谢老又约请自50年代便进行《食疗本草》研究的马继兴先生,以及学生郑金生共同工作,历经4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整理和编辑任务。1984年7月,《食疗本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本失传千年的重要药物学著作恢复原貌,把璀璨的光芒重现于世,光泽后人。

《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结合了孟诜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学术观点,具有较高的实用和研究价值。对所载药食的性味、功效、主治以及食用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了其中一些药食的饮食宜忌和注意事项,在我国食疗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