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经入冬,从9月开始的儿科就诊高峰仍在继续。

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肺炎支原体仍是导致患儿就医的主要原因。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流感、合胞病毒等造成的呼吸道感染正在增加,有的孩子出现了混合感染。

不同病菌有何区别?哪些孩子更容易出现混合感染?就医时机如何把握?新京报记者对儿科进行了走访。

肺泡灌洗排队难 等待一个月仍没做上

等待了一个月,梅梅(化名)还是没做上肺泡灌洗。医生告知,孩子实在太多了,前面还排着几百个,这让梅梅的妈妈周女士放弃了继续在儿科医院挂号的念头,转向综合医院儿科求助。

从9月开始,肺炎支原体的“突袭”令儿科陷入高压状态。两个月后,北京正式进入冬天,儿科仍不减忙碌。17点左右,朝阳医院二楼儿科候诊区域坐满了患儿,这些孩子有的是刚刚感染,有的是旧病未愈,梅梅属于后者。

“我家孩子是9月下旬确诊的支原体,在这之前的两周就烧过一次,当时不知道原因,发烧度数不高也没在意。后来去社区诊断为支气管炎,到晚上病情加重,就挂了儿科医院的号,但号源只有隔天的了。”周女士告诉记者,X光检查发现梅梅已有肺炎,输液三天仍不退烧,医生建议做肺泡灌洗,登记的时候提醒她,人比较多,“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整个10月,梅梅病情反复。先是输液十天后终于退烧,回到幼儿园后又开始流鼻涕,咳嗽越来越严重,几乎到呕吐的程度。去儿科医院复查多次,梅梅的肺炎始终没有吸收,肺泡灌洗也排不上号,得知前面还有几百个患儿等着,周女士便离开了儿科医院,挂了朝阳医院儿科号。

综合医院的儿科同样紧张。11月7日下午,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姜越给梅梅和其他4名孩子做了气管镜手术。前一天,姜越刚在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值班十多个小时,双眼布满血丝。

姜越介绍,朝阳医院本部和常营两个院区的儿科日门诊量目前均在300人次左右,急诊每天要接诊100到150个孩子。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但今年的儿科格外忙碌,门诊高峰期接诊量是往年同期的三到四倍。

不少医院面临同样的情况。

“我们从9月份开始,日门诊量一直是400多,没有下降。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手不够、诊疗量大,大夫加班加点,几乎走不了。”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徐小静表示。一名社区儿科医生也告诉记者,最近每天白天儿科要看160个孩子,处于峰值状态,超过了这个数,挂全科号晚上接着看。

“自9月上旬以来,儿科就诊人数不断攀升,两个院区日均门急诊量可达1600人次至1800人次。随着患儿数量增长,儿科医疗服务工作任务也随之加重,门急诊运转压力非常大。”11月2日,北京友谊医院在一篇公告中写道。

肺炎支原体仍高发,流感、合胞病毒等加入其中

从几家医院的接诊情况看,肺炎支原体仍是此轮高峰的主要病因。

姜越介绍,大约有一半的孩子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来就医。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病程较长,很多孩子咳嗽的时间长达一两个月。由于支原体本身的特点,容易在气道中形成痰液阻塞通气,加重肺部病变和后遗症,气管镜手术就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朝阳医院本部儿科有6张床位,平日里提供给需要输液的孩子,现在将输液移到门诊,腾出病床给需要做气管镜手术的孩子,最近也处于满床状态。

随着气温进一步降低,其他病原体也逐渐增多。徐小静介绍,每年秋冬季都会有一波感染高峰,大部分以病毒为主,今年以支原体为主,流感、腺病毒、合胞病毒等也陆续从病例中检出。

“10月一大半都是支原体感染,11月以来支原体感染占到将近一半,30%左右是病毒感染,剩下还有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姜越说。

11月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提示称,近期北京市流感活动度上升,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北京已进入流感流行期,冬季面临流感、肺炎支原体、新冠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流行的风险,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增加。

症状不重也会出现肺炎 多种病菌可混合感染

姜越告诉记者,呼吸道传播的病菌,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咳嗽、流鼻涕,不同病菌也会有症状上的差异。譬如支原体也发烧,但以咳嗽为主。病毒感染则容易出现高热,有的孩子可能因此出现高热惊厥、喘息,令家长焦虑。

还有一些情况值得注意。市民姬女士告诉记者,十多天前,9岁的女儿开始发烧,但精神非常好,早期检查血象也没有任何表现,似乎症状不重。到了第六天,由于发烧不退,家长才引起重视,来医院拍CT发现已经感染肺炎,“右侧肺都白了,医生说需要住院,做了肺泡灌洗”。

姜越提醒,孩子发烧24小时至72小时后再来医院,血象会有更清楚的表达,否则可能检测不出异常。如果发烧一直不退或咳嗽剧烈,家长要引起重视,及时来医院就诊。

当流行病原体增加,混合感染的几率也在增加。在门诊中,有的孩子因为支原体感染咳嗽了一两个月,病情见好时感染了流感,咳嗽症状又有所加重。细菌合并支原体、细菌合并病毒、支原体合并病毒感染等情况在临床上都会出现。

北京友谊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聂姗介绍,混合感染对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害,对肺部造成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使感染的程度更深,导致症状加重、用药量大、病程长、治疗难度大。

聂姗说,有几类人更容易出现合并感染,包括学龄儿童,生活在潮湿、空气不流通环境下的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等。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要尽量减少去人员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回家后用淡盐水漱口。

应对儿科就诊高峰 就医流程重塑

为应对儿科就诊高峰,11月1日起,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儿科调整了就诊流程。

有发热、咳嗽症状的患儿,在自助机上报到后,可先到儿科特定诊室评估患儿病情,开具“诊前化验”(包括血常规、肺炎支原体等)单,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候诊期间同时等待检验检查结果,进入诊室问诊时可直接将结果提供给医生。就诊结束,药品处方缴费后可在儿科诊区内的自助取药机完成取药。这样,绝大部分患儿只需一次候诊,无需回诊环节即可完成诊疗,有效缩短患儿的就诊时间,减少院内交叉感染机会。

据了解,朝阳医院本部院区儿科也准备检测前移。该院还在准备互联网门诊服务,对于治疗方案确定,只需要开药或咨询的患儿,可以在网上直接开药,避免反复来医院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门诊办、护理部、药事部等部门也进行相应支援。

为了解决医护人员不足的问题,北京友谊医院增加医护力量支援儿科病房,在病房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治疗工作,让部分病房医生扩充至门急诊出诊。号召6名退休儿科专家出儿科周末门诊,增加儿科接诊能力。同时增加了检验、药房人员支援儿科服务。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制定了儿科就诊高峰应急预案及流程,对儿科门诊号源进行了调整,对高峰时段号源分流,避免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医务处、护理部、门诊办、团委进行人员协调支援,统筹并培训7名内科医生支援儿科接诊。

据北京市卫健委最新消息,北京市目前有150家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和25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儿科服务。如孩子出现感染,家长可先咨询就近的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初步诊断筛查。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