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上海,一代又一代,十里洋场大舞台,中外名流寻梦来……”吴侬软语演唱的歌曲《上海谣》传唱12年,深受申城百姓喜爱。短短一首上海民谣,唱出了上海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曲家侯小声长年来坚持收集上海民歌,为上海民歌申报非遗做出极大贡献,他的创作也大都扎根于上海这座城市民间音乐的土壤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2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家协会、杨浦区文化馆共同主办的《上海谣——侯小声音乐作品集》新书首发式在杨浦区学悦风咏书社举办。

《上海谣:侯小声音乐作品集》收录了由侯小声创作的包括沪语歌曲《上海谣》、青浦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等在内的100首作品。全书分为乐谱卷与随笔卷两卷。乐谱卷根据100首歌曲的特点分为“浓墨上海”“非遗之花”“重彩江南”“本色童心”“底色青春”“红色初心”六个特色板块。随笔卷根据作品的创作时间,由远及近,呈现了所收录100首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呈现出一部上海城市生活的大观,印证了上海的变迁与发展。书中附二维码,扫码即可获得100首歌曲配套的音频或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小声为小读者签名

书中作品选择,侯小声自述以传唱程度与个人风格为标准,“我把自己的主项定位在吴越音乐与上海民歌之中。风格自不待言,项目则以汾湖地域大山歌、上海港码头号子和浦东锁子书等作为主打,以长期服务于江南水乡、春申宝地、上海一带为志趣,似已形成作品系列、风格群落大型的有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中型的有浦东说书情景剧《嫁女歌》等,以《上海谣》为代表的小型声( 器)乐作品则积累了一大批。拙书曲目的选编,亦以此风此韵之呈现为宗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小声是浙江嘉兴人,童年时代,在父亲和祖母熏陶下,他学会了不少江南民歌和童谣,心中深植下了热爱民歌的种子。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老校长贺绿汀主持下,上音重视民间音乐,侯小声对江南民歌的学习和采集兴致更浓厚。毕业后,在上海评弹团工作5年后,1978年侯小声转调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担任副馆长,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上海卷)》的编辑工作。几年时间里,侯小声和同事们扛着笨重的录音机到宝山、金山等十个郊县乃至他的老家浙江平湖的村户、田头去采风、录音,回到办公室就埋头整理、记录。这样踏实的工作,让他对上海民歌有了深厚的了解。

侯小声的音乐创作之路,也逐渐以上海民歌为主要方向而努力前行。2008年,青浦田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侯小声激动不已。他的田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就是以青浦田歌创作,整台音乐剧把莲花咹咹调、大乐调、倒十郎等数十种江南小调以及摇快船、江南船拳、阿婆茶、粽子舞、走三桥等江南农耕文化融为一体。

《上海谣》则是“以小见大”,短短一首3分半的歌曲,撷取沪上普通百姓的三代生活来折射大上海的变迁,以“大饼油条”“西装旗袍”“黄浦江”“石库门”等为切入口层层铺开,沪语低吟浅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一生只做一件事”,侯小声希望自己被记住和认可的,是他“曾为‘非遗’传承之事出过一点力,为民族音乐创新之业写过一些歌”。

活动现场,侯小声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副社长李娟分别向西藏拉孜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学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赠送《上海谣:侯小声音乐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