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英国警方开除了一位秘书,原因是这位秘书失职和越权。他负责把上级的信件输入电脑,可是信件中错误百出。她一边修改拼写和遣词错误,理顺文字逻辑,一边输入。等输入完毕之后,他的上级被气疯了,要她保持信件的原汁原味,而不是修改了再输入。她不服,和上级争吵,说那些文盲笨蛋的废话不堪入目,非改不可。上级急了,说我雇的是秘书,不是编辑,你打道回府吧。她告到法院,名义并不是修改信件,而是“在男性为主的机构中女性职员丧失了公平权利”。作为一个女性从业者,她完全有理由这样告状,但对于一个写信人来说,应该写好信件,不能错误百出。可以说,信件可以体现写信人的素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非常重视信件。而写信人要针对特定的对象来写信,就要字斟句酌,讲究文笔的优美,而不是胡乱写几句话就算交代了。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农民,不读书,也不会写字,要是外出谋生,想给家里人写信,就要找能写字的人给写,或者找送信的人给家里捎信儿。古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说的是装信件的东西是鲤鱼形状的东西,里面有远方亲人的书信。叫孩子打开“鲤鱼”,里面有书信。拿出来读,“长跪读素书, 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里面没有别的内容,说的是多吃饭,相思。没太多的文字修饰,只需要说明想法就行了。语言很朴素,却报了平安。

古代书信最大的功能就是报平安,让家里人知道外面的人没事,而家里人也会让外面的人知道家里的情况。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家书非常贵重。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时,文人写书信比较讲究,除了要用专用的信笺写,按照特殊的格式写,就是写的文字比较优雅,没有错别字,也不会有不堪入目的东西。毕竟,古代的教育非常严格,孩子小时候就要跟着私塾先生学习,字写不好会挨打。在严厉的教育下,书生们的字写得都很好,不像现在,有的学生还写不成字。古人写信比较认真,毕竟没有别的沟通方式,只能通过写信来沟通。即便有时候信件送达的过程中丢失了,也不能怪罪送信人。毕竟,交通不便,容易遭遇一些事故,被土匪劫道,被雨水浸泡,不经意间遗失等等,都有可能。于是。古人写信的时候就要十分谨慎。

书信很珍贵,还要费一些钱。不会写字的要找会写字的代劳,而会写字的为了让对方看得懂,就要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如此一来,书信就成了一种具备特定接受对象的东西,或者说明确写给某个人的东西。古人敬惜字纸,知道书信写成了以后意味着什么。即便收到别人的来信,也不会随便乱扔,而是会珍藏起来,时时拿出来玩味,揣摩。也就是说,能写信的古人素质比较高,大多不会出现错别字和错句子。虽然用文言成分容易概括化、泛化,容易走向脱离现实的审美,但有总比没有要强。何况,很多书信都是描述恰当,情真意切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成了天下第二行书,悲愤的情感行诸笔端,成了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当然,内容也是比较精炼,叙事克制,情感却溢于言外。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非常优美,表明自己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还有南朝梁·任昉的《与沈约书》,萧纲的《答张缵谢示集书》,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等,都算是书信中的名篇佳作,没有错别字和错句子。而到了现在,书信早已经被网络聊天软件取代。虽说人们文化水平提高了,都会写字表达了,但在更加随意的网络聊天中,反而显得不那么正规了。或许,通讯工具的进化让人们从文字表达的状态中逃离出来,变成了随便打字,甚至直接用语音和视频交流,而不会费劲写字了。于是,很多文字交流出现了问题,不是错别字连篇,就是错句子一个接一个,甚至有人用家乡话写字交流,算是鄙陋了。

几乎没人写信了,但聊天工具里面却有很多字,而且经常出现错别字,即便借助联网的输入法自动纠正,也不能纠正错误的语法和错误的句式。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要“得意忘言”,只要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就可以了,没必要在一词一句上纠缠。毕竟,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懂了对方的意思就行,没必要在词句上浪费时间。况且,随便指出人家的词语和修辞错误,会招人嫌。还是维持表面的和谐关系吧,大家都那么说,都以讹传讹,甚至生造一些网络用语,也就一视同仁,众生平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信人的素质下降了,说明人们不在乎写信的方式了,也不在乎语法和文法了。或许,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从语言的角度快看,却是大大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