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1日,广西南宁,民众为购买桂花牌手表,在南宁市手表厂外大排长龙。(图片来自中新社)

近日,南宁本土“桂花牌”手表突然“爆火”,赢得众多年轻人青睐。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纷纷展示他们排队多时购买的“桂花表”,并将其称为“梦中情表”。“桂花表”的爆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复古”风格的喜爱。作为传统的计时工具,手表不仅承载着对时间的记忆,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1日,广西南宁,市民在南宁市手表厂外展示其购买到的“桂花牌”手表。(图片来自中新社)

年轻人的“复古”选择

近日,在广西,一种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链式机械手表意外地再度流行起来。许多顾客纷纷涌向这家历史悠久、创立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的门市部,为了抢购这款复古的手动上链机械表,人们在店前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龙。11月22日,这款名为“桂花牌”的手表在某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一度飙升至2824万次。

激发这股热潮的正是南宁本地“桂花牌”手表的一批存货,价格从80元至300元人民币不等。南宁市手表厂的党委书记谭旭东介绍说,“桂花牌”手表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曾在1985年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的称号,那时它便是市场上的热门商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手表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原本用于生产这些手表的模具已经封存,停止了生产。谭旭东表示,他没想到这款手表今天还能如此受欢迎。

这种对桂花牌手表的热烈追捧既是一种时尚潮流的体现,也揭示了更深层的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复古风格的独特魅力正成为他们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这种复古风格的兴起还触动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纽带,其背后蕴含的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融合的丰富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古钟表修复师王津在调试铜镀金太平有象变字滚球钟。(图片来自中新社)

“计时器”背后是文明交融的回响

自古以来,钟表作为人们计量时间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尤其是在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长河中,钟表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的象征。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座精致的自鸣钟献给了明朝的万历皇帝,这标志着机械钟表技术首次传入中国。

据利玛窦记载,万历皇帝对两座自鸣钟非常珍爱,特意为大钟建造钟楼,安装在御花园,小钟从不离身。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钟表在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获得了广泛的流行。

特别是在清代,钟表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宫‘御制钟’是集宫廷、皇帝的审美意趣和西方钟表技术于一体的文化融合产物。”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介绍,乾隆时期钟表收藏和制作达到鼎盛,当时做钟处拥有百余工作人员,所制钟表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巅峰。

现展于钟表馆中的更钟是清宫钟表的一个重要发明。“它的外形、雕刻就是一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微缩,中间的大表盘跟西方的一样,有罗马数字、时针、分针,在上面还有节气盘和时间盘,到了晚上可以调节成打更模式。”郭福祥说,更钟将中国传统的夜间打更计时方式和西方的24小时计时制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度和广度。

从“三转一响”到时代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手表制造业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再到转型的复杂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钟表制造业主要局限于简单的钟表生产,而真正的手表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局面很快发生了改变。

1955年,中国第一块机械手表在天津手表厂诞生,象征着中国手表制造业的崛起。那个时代,手表作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与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并称为“三转一响”。北京手表、上海手表、天津海鸥手表等国产品牌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和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国营手表厂开始面临挑战。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西安蝴蝶手表厂和南京手表厂,虽有着辉煌的历史,却在新世纪初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变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宁市手表厂的历史和转型尤为引人注目。成立超过五十年的这家手表厂,早已从一个传统的手表制造商转型为现代化企业。今天的南宁市手表厂不再仅仅生产传统的机械手表,而是为国内外众多品牌提供高精度的自动机械手表机芯。这种转型体现了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展示了中国手表制造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坚韧与创新。

“桂花牌”手表的再度走红,不仅是一次品牌复兴的机遇,也是中国手表制造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挑战,国产手表品牌如何继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手表制造业的故事仍在继续,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机遇。(完)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南宁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编辑: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