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书法家难以超越古人,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是笔法学不精,二则是内涵修养缺失。“笔法”是写字好坏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传说它是由蔡邕从神人那里学到的,进而代代相传。“魏晋笔法”被视为正统,但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这上千年时间,还能学到精髓的寥寥无几。

而内涵、修养的缺失,导致了作品气韵单薄,即使写得一丝不苟,也难以成为“神品”。清亡以后,文人士大夫阶层也走向了消亡,过去那种琴棋书画的教育也没能继承下来,我们几乎找不到所谓的“文人”书法家了。

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他们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大多接受过传统文人教育,还保留着文人气质,他们的书法作品明显有当代人难以复制的书卷之气,有的甚至还能和古人一较高低,比如北京大学教授沈尹默。沈老被誉为“书法鬼才”,与于右任、白蕉等齐名。

清中期以来,碑学繁盛而帖学衰微,沈尹默力主复兴魏晋帖学正统,他不以当时的名家为师,而是通过赵孟頫、米芾书法,直入晋唐,专精于“二王”。经过五十余年的勤学苦练,他的水平足以超越明清诸人,与“宋四家”相提并论,国学大师林尹认为他是“米元章(米芾)以下第一人”。

沈尹默五体皆能,为了摆脱“字俗在骨”的弊病,他兼取魏碑用笔,等到晚年时已经能打通碑帖,融合为一了,他自述:“六十以后,更将曾经临过之碑帖,重新温习……始能窥见前人一致笔法。裨益自运,良非浅勘。”他晚年多写行草书,取王羲之、怀素二人用笔,他最满意的作品是《草书千字文》。

沈尹默点评自己这部作品:“于怀素小草千字文真迹,玩其使毫行墨之精微意趣,始明腕运之妙理。”也就是说于此作中将古人笔法、墨法、运腕技巧尽数用透了。《草书千字文》完成于1947年,是沈65岁的作品,全卷纵24厘米、横400厘米,共109行、1020余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

此作承袭怀素《小草千字文》用笔特点,顺锋入纸,笔笔中锋,笔画婉转遒劲,善用圆笔处理,使转、翻笔极为顺畅,运腕灵活有度,笔势连绵,笔速徐疾有度,点画的提按跃动扎实而不失姿态,既见力度,又有几分禅意。

沈尹默《草书千字文》结字较为纵长,字与字间牵丝引带,彼此呼应和谐,行气畅通。纵观全卷,如一笔写下,无丝毫迟滞之处,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是我们学习草书不容错过的入门法帖。

而今,我们将沈尹默《草书千字文》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并配以纯手工装裱,如果您喜欢,请点击下面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