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之父

孙家栋

孙家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4月8日出生,辽宁复县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宏宇辽宁复县北老爷庙村,3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哈尔滨,几年后顺利考入当地高校的土木系读书。

当时的孙家栋一心想去修大桥,却不想二战爆发导致“失学”。在他的刻苦学习下,最终还是考入锦州大学并于第二年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的元宵节,阖家团圆日,原本他计划下午前往姐姐家,但是听说晚上食堂有红烧肉,在当时能吃上红烧肉是很难得的事,因此孙家栋决定留下来。

孙家栋自己也没有想到正是这盘红烧肉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孙家栋正在吃饭,正好有空军招募通知,他毫不犹豫地报上了名,当晚就踏上了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列车,从此他成为了一名身着蓝军装的军人,推开了航天之门。

临危受命

1951年,由于在部队中表现出色,孙家栋前往苏联知名学校深造,最终在毕业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一枚纯金“斯大林奖章”。

1958年春,孙家栋回到中国并被分配到了国防部五院,在那里,他遇到了钱学森院长。尽管从未接触过导弹,但他只想着国家对自己的信任,满腔热血的投入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世界。毛主席随之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并启动了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1967年,正值孙家栋从事导弹研制工作的第九年,一辆吉普车将他带到了奋斗一生的卫星事业。“那时候想法也很简单,叫去就去吧”,孙家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那份爱国热情,当时“拼拼凑凑”的航天卫星十八勇士在夜以继日的研制下突破了技术难关。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全国人民的欢呼声中成功发射。

随后,中国的卫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挂帅出征,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歌唱祖国》的旋律从38万公里外的太空传来,孙家栋清楚这短短几句话背后的分量,他转过身去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泪水。

2009年,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工程,如今,“北斗三号”已经在太空中运行了5年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孙家栋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获终身成就奖;

2018年,被授予授改革先锋奖章,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面对这一荣誉,他却没有坦然接受:“航天事业是一个集体荣誉,我是替所有的航天人领奖。”

孙家栋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大半个岁月,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次”,他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干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