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巴西的经济带和人口集中区域,主要呈现沿海分布的特点,国内最大的两个城市一直是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它们都位于巴西的沿海地区。
一:原来的首都——里约热内卢
1960年以前,巴西的首都一直是里约热内卢,更早之前则是萨尔瓦多。
里约热内卢这个名字其实是葡萄牙语,意思是"一月的河",在实际生活中,当地政府和民众会简称为里约。
20世纪50年代的里约热内卢,已经出了严重超载的电车,不少人会扒在电车外面,没办法,那时里约热内卢已经成为巴西第二大城市,第一是圣保罗。
里约热内卢所在的里约州不仅是巴西和南美洲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20世纪40-60年代巴西和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险中心而闻名。
里约热内卢市境内的里约热内卢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那座巨大的基督像就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二:作为首都——弊端越来越明显
里约热内卢作为巴西最大的港口,自然和商贸条件都很不错。但由于过度城市化,产生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集等一系列问题,再加上里约热内卢本就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当地民众生活状况其实非常糟糕。
截至20世纪50年代,里约热内卢的面积仅占全国的0.5%左右,但却聚集了巴西10%以上的人口,不仅让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而且也无法发挥出作为首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和优势。
所以早在二战刚刚结束的20世纪40年代,巴西政府就已经开始通过全民投票、议会表决等方式决定是否迁都。方向很明确即迁往内陆地区,但具体城市一直没有明确。
三:兑现承诺——库比契克的行动
1955年儒塞利诺·库比契克·德奥利韦拉(下称库比契克)在巴西大选中获胜,在竞选期间,库比契克就多次向选民承诺:如果当选,一定会完成迁都的历史使命。
1956年1月31日库比契克正式宣誓就任巴西总统,并加快推动有关迁都选址的全民投票和议会表决。
最终方案是把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内陆广阔的巴西高原,在巴西高原的中央高地上建设一座新城市。
库比契克为这座新城市、新首都命名为: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位于戈亚斯州境内,地处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的三角地带。那里气候宜人、适合居住,这与里约热内卢湿热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巴西利亚的整体地势较为平坦,附近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很丰富,非常适合进行扩建。从1957年开始,库比契克就推动巴西中央政府逐渐向巴西利亚搬迁,到了1960年迁都工作全部完成。
1961年1月库比契克的总统任期已满,由于在治理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上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库比契克受到其他政党的强烈指责,最终未能实现连任。
但库比契克完成了自己参加竞选时,向民众做出的最重要的承诺——巴西迁都。
尽管1976年库比契克在里约热内卢因车祸而丧生,时年74岁。但是为了纪念库比契克,巴西利亚在1981年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
结语
就现在来看,巴西的迁都应该是最成功的:
1、实行全民投票和民主表决,巴西政府做到了全民知晓、全民参与。
2、后来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将首都搬离里约热内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新首都巴西利亚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完成,做到了美学与科学的融合。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巴西利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还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这座崭新的城市常常被比喻为鸟的形状,它表现出城市和谐的设计思想,尤其是政府和公益建筑群,向世界展示出惊人的想象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