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旦 摄

“爱临汾 赢未来”12月13日下午,天寒地冻,寒风习习。临汾市图书馆内却是温暖如春,暖意融融。临汾市知名作家、尧都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原尧都区作协副主席、尧都区宗教局局长,退休老干部左元龙,带着自己新出版的散文集《风雨旅程》50万字和《故园沧桑》50万字,还有跟别的作家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多彩人生》20万字,《刁底河纪事》25万字,《尧的传人》25万字共27册,捐赠给图书馆,得到图书馆工作人员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旦

左元龙今年71岁,祖籍尧都区土门镇柴里村人,曾担当语文教员15年,后进入临汾市(尧都区)人大担任秘书10年,随后担任区民族宗教局局长、区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15年,四十年间,笔耕不辍,书写下大量的精彩文章,发表在各类报刊上。退休后,更是奋笔疾书,又创作出海量的诗词和散文,这两本散文集风雨旅程》《故园沧桑》的出版,充实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对他文化创作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旦 摄

散文《风雨旅程》和《故园苍桑》,是两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著作,共分十三辑,作者穿越时空,将目光聚焦于故乡——河西柴里村,以退休干部的身份,追忆国家变迁,讲述家乡故事,回味童年趣事,叙述求学经历,梳理生存困境,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家乡柴里村呈上了一曲隽永的田园牧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旦 摄

文章中提到不少柴里村的古建名与土地名,庄严的玉皇楼、神圣的娘娘庙,典雅的三管庙,这些古代建筑,存留着无数柴里人的悲欢离合,承载几代柴里人的集体记忆,这些只流传在人们口中的古建筑,借着左老师的笔,在文中复活其来。东湾儿、桃树地、石坡儿、沙疙瘩儿,这些有着浪漫气息的土地名称,这些流淌过祖先汗水的地名,被作者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从记忆深处挖掘出现,写进文章。于是,展现了柴里发展的土地与古建,就经由作者之手,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复活在文章中;于是,这些记载了柴里的历史与文化、寄托着柴里人希望与期盼的生硬的建筑、土地,就有了生命的温度,有了现代的生活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旦 摄

他在两部散文集搁笔付梓后的感慨:人生如旅,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我们应当感恩生命中的一切,特别是那些曾经的苦难、坎坷、挫折和不堪,像磨刀石一样,砥砺了我们的身心和意志,成就了我们的坚韧和执着,促使我们越沟壑、过险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所以,感恩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的这些文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旦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文化积淀。这些朴素平实的文字里,蕴含着柴里的历史和文化,包含着柴里人的情感记忆,它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是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作品中地道的河西土语、方言代表着吕梁山脚下汾河之滨民众的文化印记和历史变迁,有着鲜明的河西文化特点,即:勤劳、务实,立足柴里大地,面向美好未来。

张旦 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