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流行性出血热

共同预防传播

入冬后,天气变得寒冷,12月份是我省流行性出血热多发季节。

那么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该如何预防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老鼠(如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等)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给人类,属于可防可控的乙类传染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

有哪些症状呢?

人感染汉坦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1~2周,最短4天,最长2个月。

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和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点)。

临床经过可分为5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呢?

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接触传播:破损的皮肤接触携带有病毒的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

3.呼吸道传播:携带有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分泌物在密闭环境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性出血热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主要以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机会较多的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建筑工人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行性出血热该如何防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主要采取“防鼠灭鼠、环境整治、预防接种、个人防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防鼠、灭鼠是防治本病流行的关键方法。

检查并及时封堵室内外所有可能成为鼠类出入地的孔、洞,通往室内外的下水道、通风管道、线路等道口加设防鼠网;在可能存在鼠类活动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2.整治环境卫生。

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居室的被褥、衣服保持清洁;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生活垃圾日产日消。

3.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多发地区16~60岁人群、到流行地区进行野外探险、劳作等活动的重点人群,建议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4.注意个人防护。

在鼠类出没的地区劳作时不要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作时扎紧袖口和裤腿。

来源:安徽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