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检查上级都会提前通知?

碧翰烽/文

有基层干部坦言,一些形式主义之所以在基层较为泛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督查检查考核较为泛滥,没有很好地进行统筹协调和精简合并。

尤其是到了年底,各种各样的督查组、检查组、考核组不亦乐乎。有的检查,无论是检查人员,还是检查方式,都可见其声势、其气场非同一般。

令人费解的依然是,明明知道台账资料存在几多水分,有的地方和单位却依然乐见堆积如山、完美装订的台账资料,不知道为何如此乐此不疲?

谁都明白督查检查考核的意义,是为了督促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可是,那些过多过频、搞大阵仗、海量资料的检查考核,真的就没有一点形式主义吗?

明明可以通过平时掌握、结果展现、民意评价等方式实现的检查考核指标,为什么有的地方和单位还要搞那些大阵仗呢?有很多方面值得深思。

就拿上级检查提前通知这个事情,已然成为一种惯例。虽然不少地方和单位也在推行“四不两直”的检查方式,但真正能够践行的还是比较少,即使是采取“四不两直”,恐怕也走样了。

首先,有了提前的通知,上上下下都可以做好充分准备。为了迎接通知好了的检查,当然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比如人员准备、数据材料准备、台账资料准备、现场准备、后勤接待准备等。一方面是提高检查的效率,下面对照指标细则一项一项的准备,上面一项一项的核查;另一方面也是给上下都留面子,上面布置了工作,基层得有响应,这种响应也需要上下互动。如果检查时什么都没有,其实都不好看的。

其次,有了提前的通知,也是对于重视程度的一种测试。比如接待陪同的规格、细节,以及各项准备工作的档次、标准、响应速度与态度等,都能体现出重视程度的高低,从而也是一种测试。有的人就是在乎这个,工作可能还在其次。

再次,有了提前的通知,相当于开卷考试的互动。提前通知,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了,检查什么?怎么检查?相当于一种开卷考试。只是有些工作的安排部署,基层可能并不认同,觉得不符合实际,甚至是形式主义,所以可能打了折扣。这就需要在开卷考试当中进行运作,要么是引导另外的方向,要么是通过形式主义来应对,这样就会导致偏差的出现。

还有就是在指标标准的理解方面存在不一样,特别是遇到外行检查时,有理也说不清,说清了也没有用。毕竟上下不对等,不能辩解、难以申诉,再说多了就是态度问题。

其实,除了提前通知之外,也还有一种暗访,比“四不两直”提的要早。只是有些暗访,基层的同志也能提前知道、提前准备。不知道从何而来?

有安排部署,就会有督导检查,没有督导检查,怎么知道精神得到了贯彻?怎么知道工作得到了落实?显然,督查检查考核是必须的,只是有四个方面值得关注和考虑:一要注重客观的结果,不能凭纸上的留痕。二要注重民意的评价,不能凭主观的印象。三要注重公开透明,不能搞暗箱操作。四要注重奖罚分明,不能只有挑毛病、找问题。

有没有提前通知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干导向,好就是好,问题就是问题。公平、公开、公正,从指标体系到指标评估、结果运用,都应是如此。